云南培育特色产业激发乡村活力
天津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62.html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我省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户增收,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截至目前,我省已有45个脱贫县进入“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创建行列,建设43个国家级产业强镇、个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随着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群众生活更有奔头,发展产业、建设乡村的道路越走越宽。 东川区李子沟村打造“开花洋芋”品牌:由散到聚迈上共富路 李子沟村“开花洋芋”示范基地 近年来,昆明市东川区碧谷街道李子沟村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收机制,年至今,李子沟村脱贫人口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45.1%,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走出了一条多元增收路。 一盘棋联动资源活起来 坚持规划先行,李子沟村统筹利用各类资源,着力解决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盘活土地、林地、宅基地,“一盘棋”联动谋发展。 该村打造千亩“开花洋芋”,新建亩“开花洋芋”示范基地,积极推动院地合作,联合省、市农科院专家,科技助农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开花洋芋”亩增产.87公斤。 依托山林气候资源,争取沪滇合作帮扶资金及市级单位定点帮扶资金共万元,建设白鹅养殖基地,引进云南东川鹤翔种鹅繁殖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建成养鹅大棚10个,饲养白鹅1.5万只,户农户受益。利用高海拔森林20余种丰富的蜜源优势,引进国家优质蜂产品工程试点企业,发展优质蜜蜂养殖,发展养殖大户15户。 申请保留易地扶贫搬迁原址上的石板房,综合利用闲置资源,引进云南明德永续研学教育有限责任公司流转特色石板房,打造集医疗、教育、精品民宿为一体的发展示范村,带动农户43户。对超出“一户一宅”红线的老旧房屋,按程序收归集体所有,同步拆除危房和残垣断壁,共拆除面积约3.18万平方米,为美丽村庄建设腾出新空间。 一体化服务市场做起来 坚持市场主导,强化市场化经营理念,着力解决“产品变商品、市场销售难”问题,*组织带动实施“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打通市场惠群众。 *组织带头拓市场。采取“*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支部牵头成立长宇“开花洋芋”合作社和李子沟村养鹅专业合作社,联合市场主体,扩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市场,实现订单农业,绑定农户户人,变“单打独斗”为“联合作战”,实现由小农户传统分散经营向新型合作化规模经营转变。 龙头企业带动闯市场。云南东川鹤翔种鹅繁殖有限公司和云南东川八角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组织搭桥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农户与农业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建立合作关系,由企业主体带动,解决产品销售问题,形成利益联结共同体,直接带动从业人员人,实现年产值1万元。 产业链条延伸建市场。深化多元发展,推动产业链条延伸,村集体与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推动农特产品线上销售,实现产地和市场的有效衔接,电商平台每年销售“开花洋芋”吨、系列鹅产品8吨,收益同比增加万元。 一张网发展产业融起来 坚持产业支撑,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解决产业“散、小、弱”问题,促进从“扣”式发力到“链”式发展,接扣成链,拉链成网,织成共同增收“一张网”。 李子沟村邀请专家研究员成立云南省“东川大洋芋”产业科技特派团,指导优质“开花洋芋”种植,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特色农产品商标注册申报,李子沟“开花洋芋”4次登上中央电视台,走出东川、走向全国。 “鹅名堂”企业把加工车间建在产业基地,实施从养殖到深加工一体化发展,实现鹅养殖、宰杀及生产加工、包装上市一条线发展,带动劳务用工12人。昆明李子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亩,开办乡村农家乐,打造高山生态农场,开发农耕文化体验区和花果蔬菜采摘园,带动劳务用工30人。 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农业产业互促互融,建成村史馆1个,打造平方米“福”文化广场与牯牛山遥相呼应,“牯牛归源”民宿企业开发民宿20间。李子沟村获首批“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命名,建成集医疗、教育和精品民宿为一体的发展示范村。 一股劲致富利益联起来 坚持农民主体,强化联农带农,推动个人富向集体富、群众富转变,*组织带领群众上下齐心,踏上共同富裕路。 通过打造“开花洋芋”品牌,土豆价格由每公斤2元涨到每公斤10元,“土豆”变成了“金豆”,亩产值高达万元以上;李子沟蜂蜜产品、“鹅名堂”产品实现市场上架销售。 *组织带头成立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为大户,推动农村资源资金“三变”改革,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云南东川八角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云南东川鹤翔种鹅繁殖有限公司绑定2个专业合作社,实现产值1万元。 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扶持高山生态鹅产业,村集体参与鹅养殖,发展光伏产业,建设生态采摘园,实现集体经营有红利,每年村集体鹅产业收入7.5万元,光伏产业分红26万元,生态采摘园获利3.5万元,村民按股份获得收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通过多年实践探索,李子沟村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东川区相关负责人说,李子沟“*组织领办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模式,促成了人心齐、资源聚、产业兴、共致富的良好局面,突破了农业产业“小、散、弱”的困境,形成了由散到聚的发展新格局。 云报全媒体记者茶志福 永平县炉塘村开办家庭农场:姬松茸高产种植户增收 采收姬松茸 “今年以来我们已经采收了5茬,卖了2吨干货,每吨可以卖15万元,进账30万元。后续可以再销售3吨左右干货,加上鲜菇收入,今年可以挣70万元左右。”9月19日,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厂街乡炉塘村银江彝家松茸种植家庭农场,红光满面的张学*一边介绍,一边一刻不停采着姬松茸。 年起,张学*夫妇乘精准脱贫春风,探索出以甘蔗渣、包谷秆以及畜禽粪便作为栽培料配制成姬松茸“土壤”的方法。年,张学*夫妇依靠金融助农*策,投资40万元建成集种植、加工、销售、技术推广为一体的永平银江彝家松茸种植家庭农场。与福建、广东等地食用菌销售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给夫妻俩带来了丰厚回报:年家庭农场经营收入60.76万元,实现利润23.2万元;带动周边2户农户种植10亩姬松茸,增收30万元;成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孙达锋工作站联系点之一。 姬松茸又叫巴西蘑菇,是一种夏秋季节生长的腐生菌,食用价值颇高,市场需求量较大,价格也相对稳定。永平县银江河两岸高温、多湿、通风的环境,非常适合姬松茸生长。 采收季节,在松茸种植家庭农场,杨琴、字梅等10位村民忙着往返于大棚和加工厂之间;字凤书、王秀香等8位村民按照剪脚—清洗—沥水—烘干—分拣—包装—封存的流程进行流水作业。能在家门口务工实现稳步增收,大家干劲十足。 “每年5月初播种,5月底可以采摘,采摘可持续到10月底。姬松茸生长周期短、采摘时间长、经济效益好。”张学*算起了“未来账”:一个标准化大棚,一年可收10茬至11茬,总产量不低于10吨,收入在11万元左右。未来两三年,他想在孙达锋工作站的帮助支持下,继续与周边村民签订协议,科学种植姬松茸,带动更多村民共同增收。本报记者秦蒙琳 云南网通讯员杨福*左剑平 宣威市复兴街道以沪滇协作项目为“引窝蛋”:石头坡变产业园 复兴街道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苹果成熟 10月中旬,宣威市复兴街道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内,红富士、红精灵、*金维纳斯等品种的苹果挂满枝头,果篮盛满刚摘下的苹果,十余名工人正在进行筛选、称重、装箱。“大家看,云南宣威海拔高、光照强、温差大,所以结出来的苹果皮薄香甜,清脆可口,喜欢吃苹果的朋友们不要错过哦。”来自宣威市普立乡的网红主播“云南潇洒哥”正在现场直播带货,他希望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家乡的美食美景,为助农增收尽一份力。 复兴街道是宣威市脱贫人口最多的乡镇(街道)。近年来,在沪滇协作机制的帮扶下,当地紧抓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契机,重点打造2.5万亩现代田园综合体。亩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当前正在进行第一期建设,园区与宣威市霖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苹果种植、蔬菜种植、种苗培育、农旅结合、康养教育为主要产业。 “该园区紧抓东西部协作的有利时机,以沪滇协作项目为‘引窝蛋’,不断争取项目支持和增大企业参与力度,高起点、高规格谋划发展,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增加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和打造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园目标。”宣威市乡村振兴局援滇挂职干部介绍,当前园区已投入1.3亿元建设资金,其中以东西部协作沪滇帮扶资金0万元为“引窝蛋”,补齐了园区道路硬化、防雹保温大棚、智能灌溉系统等短板,建设农特产品冻干车间、产品展销中心等功能性用房,推动了产业园区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大规模与小生产相结合。 像宣威市复兴街道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这样,由过去的石头坡变成现在的产业园、变成强企富民的“聚宝盆”项目在宣威还有许多。 年以来,宣威市依托沪滇协作,共实施产业项目68个,投入上海市及宝山区对口帮扶财*资金万元。年,实施沪滇协作项目21个,总投资万元,惠及群众户人,新建宣威市沪滇协作交流中心,价值0余万元的宣威市优质农特产品销往上海市,西泽乡和乐村肉牛养殖、乐丰乡三联村有机肥生产线建设、双河乡新寨村果蔬冷库建设等项目均已完工通过市级验收。 云报全媒体记者张雯 个旧市莫贾村把“铁疙瘩”变产业:铁核桃榨出“致富油” 走进个旧市保和乡莫贾村,远远就能闻到铁核桃油的阵阵香气。明亮的厂房里,一条现代化生产线正在运行,经过剥壳、榨油、过滤、灌装等工序,铁核桃变成了一瓶瓶金*透亮的核桃油。 莫贾村盛产野生铁核桃,每年产量可达几十吨,但因其外壳坚硬、果仁较少,一直无人问津。如何有效开发利用铁核桃,带动当地群众增收,成为保和乡*委、*府探索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保和乡积极组织*员干部外出考察学习,年10月成功引进一条现代化核桃油生产线在莫贾村正式投产,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村民参与入股等方式,成立公司和经济联合社。核桃油生产线投产的第一年,15吨铁核桃榨出了约1.5吨铁核桃油,带来7万多元的收益。 味道香醇的铁核桃油一上市就深受欢迎,不少村民看中核桃油的市场前景,纷纷入股。“没人要”的铁核桃从此“变废为宝”,不仅增加了莫贾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也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没想到‘铁疙瘩’也能变成钱。现在好了,每瓶核桃油都能卖上好价钱。”看着刚榨出来的核桃油,村民李福生抑制不住心里的喜悦。 如今,莫贾村生产的铁核桃油已成功通过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测中心的质量检验。接下来,莫贾村将持续巩固拓展这一成果,引导更多村民栽种核桃,扩大核桃油生产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云报全媒体记者刘宇丹通讯员马文宏邹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sltx/11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像蝴蝶一样美的花,让你瞬间变香妃
- 下一篇文章: 一周文艺2022天府书展开幕,第九届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