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是心肌梗死的简称,即心肌细胞受到缺血影响,从而出现心肌细胞坏死的情况,通常冠心病患者出现心肌梗死的比率 ,因为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给心脏供血、供氧的重要血管,即冠状动脉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导致冠状动脉出现严重狭窄和不稳定斑块。

如果不稳定斑块出现破裂会导致冠状动脉内部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急性减少,甚至中断,引起心肌细胞供血不足。

如果心肌细胞供血不足的时间较长,可能引起心肌细胞坏死,称为心肌梗死,而心梗是比较危重的疾病,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如果出现心梗,患者会表现为心前区、胸骨后、左侧胸部出现压榨样钝痛或绞痛,疼痛可以向左肩、背部、下颌以及上腹部放射。

患者会出现剧烈胸痛,还可能伴有大汗以及濒死感,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就医院的急诊科进行急救处理。

51岁大叔心梗猝死!可惜,3次救命机会都被错过了……

51岁的张大叔,虽然查出了冠心病,但依然在岗位上干得游刃有余的他丝毫不认老,并认为自己还能在事业上拼一把再光荣退休。

可是,世事无常,就在前段时间,因为一次急性心梗发作后,张大叔因抢救无效遗憾告别人世。

事实上,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约万人,大约每18秒到20秒,就有心梗事件发生,每3名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过30%。

虽说意外来得突然,但并非无迹可寻,回看张大叔的病例,其实他曾有过3次救命的机会,可惜都被他错过了……

第1次机会:没有长期坚持服药

早在几年前,张大叔在例行体检时就发现了心脏的异常,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冠心病,医生给他开了相应的药物,并嘱咐他按时按量服药。

但张大叔觉得“是药三分*”,对长期吃药比较抵触,当他觉得自己的身体没有问题时,就会减少剂量,甚至停药,疫情期间工作忙,去医院不方便,也正好成为了他减少和停药的借口。

这就为心梗的发作埋下了伏笔。

其实冠心病患者需要遵医嘱长期服用足够的药物,以免病情恶化或复发,如果工作繁忙或担心疫情相关围堵突然爆发,应在家中准备足够的药物或在网上购买药物,避免擅自减药或停药。

第2次机会:忽略心梗的早期症状

出事前一段时间,张大叔忙着公司的招标项目,经常加班熬夜,忙得几乎没有时间上厕所,期间,他感觉心跳加快,甚至开始出现胸闷症状。

不过,张大叔没当回事,他只是认为他工作太辛苦了,而且天气很热,过了一段时间,他请假在家休息了半天,然后继续照常生活。

其实工作压力大,熬夜是心梗的原因之一,心率快也是心梗的症状之一,对于张大叔这样的冠心病患者来说,理想的心率应该是55-60次/分,如果心率波动,要及时就医。

胸闷、胸痛持续3分钟以上是心梗的常见症状,对于40岁以上的人,如果胸闷胸痛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第3次机会:没有及时送医

,在冠心病、长期不规律用药、熬夜的“夹击”下,正在家中休息的张大叔突然剧烈胸痛,并出现出汗、呼吸困难的症状,张大叔的老婆顿时慌了,赶紧给张大叔服了药,等了10分钟后,医院。

没想到,遇上了交通堵塞,医院花了30分钟,张大叔终究是回天乏术。

心肌梗塞是最危险的急症之一,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救护车是开通心梗抢救绿色通道的 步。

医护人员不仅可以在现场进行急救,维持生命体征,还可以在救护车上医院胸痛中心,为后续治疗做准备。

当发现家人疑似心梗发作时,应首先拨打,选择开私家车、打车、医院,都不适合也太危险。

心肌梗塞有时与心绞痛难以区分,心绞痛往往可以通过舌下含服 缓解,但不建议患者或家属自行判断,以免耽误病情,应该先拨再考虑使用 等药物,还应该告知医生患者服用过的 的剂量和情况。

虽然老张错过了这三次救命的机会,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有没有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都可以通过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心梗。

如何预防心梗?

生活方式:避免劳累、工作压力过大,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然后需要戒烟、控酒,因为过度吸烟或者大量饮酒,对身体不利。

然后适当运动,保证正常的体格,控制体重,因为体重越大,对心血管负担较重;

饮食方面:预防心梗、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在饮食方面需要保持低盐、低脂、清淡饮食,适当运动。

另外预防高血脂的形成,脂质摄入中尽量控制油脂食物的大量摄入,而且还需要控制血糖,因为肥胖或胰岛素抵抗以及糖尿病病人,容易诱发心肌梗死;

控制药物:如果病人本身已经患有高血压,建议适当规律服用相关降压药物,同时高血脂也需要适当服用控制药物。

如果病人本身存在不稳定型绞痛或者动脉粥样硬化,需要服用相关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减低心肌耗氧量的药物,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寄语: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应检测好相关指标变化,及时调整服药,控制好上述指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sltx/11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