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形象理解偏颇易错题新高考版
北京皮肤科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4648924.html 一、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2题。 卜算子·咏雁蒋冕[注] 斜日坠荒山,云黑天垂暮。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 惊起却低飞,有意同谁语?啄尽枝头数点霜,还向空中举。 [注]蒋冕:明代诗人,为人刚正,遭到忌恨和排挤。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用“坠”字,形象描绘出太阳西沉之迅速,“斜”“荒”倍添凄凉。 B.开头两句写日暮时分昏暗但阔大的景象,与“一雁”形成了很大反差。 C.“惊起却低飞”描绘雁的动作,“有意同谁语”描绘雁的心理,形神兼备。 D.“冷”以双关写大雁所处环境和内心,“残芦”用反衬凸显大雁处境的孤单。 2.词中的大雁有怎样的内在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1.D 2.①孤单寂寞。“一雁”“冷”表现大雁的孤独凄凉“有意同谁语”表明大雁没有知音,内心寂寞。②高洁脱俗。“啄尽枝头数点霜”以洁白如玉的霜喻指食物,暗示出大雁的高洁品质,不同流俗。③追求高远(顽强不屈)。大雁是作者经历的投射,虽因受排挤而失群,但不改初心,仍要振翅高飞,追寻自己的理想。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反衬”错误,芦苇凋残是凄凉之景,大雁的孤单也是凄凉之景,应是“正衬”。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这是一首咏物诗,词意模仿苏东坡的同词牌作品。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词人*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时见空中一雁来,冷入残芦去”描写诗人抬头仰望空中,看到一只孤单的大雁孤单凄凉地飞往凋残的芦苇丛,“一”这一数量词表现雁之孤单;“冷”这一形容词表现雁之凄凉。 “啄尽枝头数点霜”描写大雁的动作,大雁不吃谷物,却将枝头象征洁白品格的霜雪啄尽,食物的高洁,暗喻大雁品格的高洁。 “还向空中举”描写孤单凄凉,无人为伴的大雁,尽管面对艰苦的环境,却依然要振翅高飞的形象,大雁的形象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大雁的高洁、追求理想,就是诗人尽管遭到忌恨和排挤,却依然志向不改,追寻理想的象征。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张求(节选) 唐庚 张求一老兵,著帽如破斗。 卖卜益昌市,性命寄杯酒。 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 坐此益寒酸,饿理将入口。 士节久凋丧,舐痔甜不呕。 求岂知道者,议论无所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直接叙述张求的身份和外貌:曾是一名普通老兵,戴着破如斗的帽子。 B.七、八句写张求卖卜求生却更寒酸,甚至有可能饿死,五、六句阐述了相关原因。 C.九、十句描写了当时士林的普遍风气:不讲气节廉耻,仅以利益作为追逐的对象。 D.本诗 两句认为张求不通晓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人们大多不敢认同他的议论。 4.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兵形象?是如何塑造的?请简要分析。 3.D 4.形象:①贫穷落魄/落拓不羁/落魄潦倒,如“著帽如破斗”,“性命寄杯酒”。②敢于直言,不趋炎附势/为人有原则,如“一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写张求解卦直言,不借助他人言语说逢迎的话。 塑造手法:①直接描写/正面描写/外貌描写。②对比。将张求敢于直言、不曲意逢迎的精神跟士人品行作对比。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认为张求不通晓儒家的君子之道,所以人们大多不敢认同他的议论”错。 两句意思:张求虽然未必懂得君子之道,却能秉理直言,百折不避。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描写手法的能力。 先看人物形象。 首先开门见山亮出他的身份:一个退伍的老兵,头戴一顶破斗似的帽子,几个字就勾勒出一副落拓不羁的寒伧相。年既老而无以为生,只得在益昌(今四川昭化)市集上靠占卜糊口,又进一步从他的行业点出这是一个下九流的人物。说他寄性命于杯酒之间,可见其平生爱好,嗜酒如命。这些描写刻画出一个贫穷落魄、穷困潦倒的占卜者的形象。 诗歌描写他“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老兵处世有自己的原则,从不假借他人之语,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褒贬,即使得罪了人,也无所畏惧。这个句子刻画了他敢于直言,不趋炎附势的正直形象。 再看塑造手法。 “著帽如破斗”是外貌描写; “上语不假借,意自有臧否”是正面写其性格特点; “士节久凋丧,舐痔甜不呕”“求岂知道者,议论无所苟”,以他不畏权势的强项精神与士大夫舐痔吮痈的丑恶嘴脸相对照,抒写了作者对世风日下、士节沦丧的强烈愤慨;将张求的不知“道”和士人的知“道”两相对比,张求不是通晓儒道的人,但议论却无所苟且,那些熟读经书、深知道义的士人却蝇营狗苟,恬不知耻。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写诗人行到的地点和到此的缘由,诗人是为了“看水”而“行到”。 B.诗歌中的第三句“野凫眠岸有闲意”与杜甫《漫兴》中“沙上凫雏傍母眠”意象相同,诗人用笔墨略作勾勒,意象生动,跃然纸上。 C.诗歌的五、六句写水旁岸边,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洁净,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 D.结尾以“情虽不厌”总括了中间四句,并回应了第二句的“发船迟”,使文章结构严谨。 6.这首诗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C 6.①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写的是野鸭子非常悠闲地在岸边打着盹儿,几株枯萎的老树竟然焕发生机,在枝头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了。描绘了一幅既闲适悠远又生机盎然的图景。②“闲”“丑”都是将物拟人化了,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物以人的感情。③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黑暗、尘世喧嚣,向往轻松闲适生活,流连大自然美景的感情。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表现了溪水湍急的特点”分析有误,五、六句写水中洲渚,“平平”和“净于筛”表现溪水的清澈而又平静,更具有江南特征。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凫眠”是人所共见的,而“闲意”则由作者的想象与感觉来。作者看到“野凫眠岸”,想象它的自由自在,说它“有闲意”本是拟人,其实也正是作者自己“爱闲”、“羡闲”。“老”与“丑”往往相连,说它“无丑枝”,亦为拟人,使一平常村野增添几分春色。这两句合起来看,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 诗人“爱闲”、“羡闲”,以“老树着花无丑枝”表现自己“老自有余态”,“心意难老大”,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向往轻松闲适生活,又呈现出恬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心情,暗含了诗人诗人厌恶官场黑暗、尘世喧嚣的感情。 形象理解偏颇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阅读题的考查内容。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或者称“意象”)和景物形象(或者称“意境”“画面”“氛围”“气氛”等)。考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理解偏差或理解片面。偏差指的是理解错误,片面指的是理解不全面。 整体把握,逐句分析 1.整体把握很重要。考生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等,梳理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观倾向性,从而对诗歌的形象进行正确的解读。 2.逐联逐句不放过。以试题要求分析的形象为目标,不放过任何一句诗歌,直接写形象的句子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sltx/11106.html
- 上一篇文章: 诗词鉴赏
- 下一篇文章: 讲习情缘张川霞川鉴初心霞映韶华研干讲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