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科医院咨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长期以来,人们对《水浒传》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内容、主旨、艺术风格等文本研究的范畴之内,很少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挖掘这部大书的内涵,对其鲜明的道教文化风貌及其形成原因更是鲜有触及。本文拟以道教人物在全书结构的作用为切入点,对这一问题作以简单阐释,管中窥豹,聊作引玉之砖。

一、《水浒传》道教色彩的形成过程

《水浒传》的道教色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随着水浒故事的成熟逐渐形成的。众所周知,在《水浒传》成书之前,民间就已经有水浒故事流传,如南宋时的市井说话艺人就曾讲说过“石头孙立”、“青面兽杨志”、“花和尚”等人的故事,这些人物故事分别散置在“公案”、“朴刀”、“棒杆”等故事门类中,互不相涉,还看不出道教的影响来。在大约产生于元代初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梁山故事已初具规模,内容包括杨志卖刀、劫取生辰纲、私放晁天王、宋江杀惜、玄女庙受天书、张叔夜招降等。其中“玄女庙受天书”讲宋江为躲避官兵追捕,走入玄女庙。官兵已退,“走出庙来,拜谢玄女娘娘;则见香案上一声亮响,打开一看时,有一卷文书在上。宋江才展开看了,认得是个天书;又写着三十六个姓名……宋江看了人名,末后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这就将水浒英雄的事迹蒙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水浒故事的道教风骨开始孕育形成,不仅梁山众英雄有了“天罡地煞”的天赐身份,而且他们的聚义起事也有了名正言顺的旗号:“广行忠义,殄灭奸邪。”此后在康进之所作的元杂剧《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杂剧》中,这个旗号就变成了“杏*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宋公明”;在无名氏所撰元杂剧《争报恩三虎下山杂剧·楔子》中又写道:“聚义的三十六个英雄汉,哪一个不应天上恶魔星”。这说明至元代,水浒英雄已经加入道籍,位列神仙了,他们的事业也是得到天意允许的,具有无上的使命感和神密色彩。

《水浒传》连环画

在施、罗二公所撰的《水浒传》中,上述水浒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衍变形成的道教风神被保留并发挥,在书中,作者多次利用道教活动、道教人物、道教思想为小说的布篇谋局、情节推演、人物命运张纲举目,渲演背景。下面,让我们具体看一下保留在各种版本系统(由于《水浒传》的版本比较繁多,这里拟以版本系统论之。繁本系统以属于天都外臣本小系统的容与堂本、属于大涤余人本小系统的金圣叹评点的贯华堂本为代表;简本系统以《京本增补校正全象忠义水浒传志传评林》本为代表)中关于道教的重要情节: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贯华堂本作为全书的“楔子”,其他诸种均作 回。公孙胜应七星聚义:容与堂本第十五回、贯华堂本第十四回、志传评林本《京本增补校正全象忠义水浒传》(下称京本)第十四回。宋公明梦玄女授三卷天书:容与堂本第四十二回、贯华堂本第四十一回、京本卷九第三十六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容与堂本第七十一回、贯华堂本第七十回、京本卷十四。吴加亮布四斗五方旗宋公明排九宫八卦阵:容与堂本第七十六回、京本卷十五(吴加亮布五方旗宋公明排八卦阵)宋江拜访罗真人:容与堂本第八十五回、京本卷十七。宋公明梦受玄女法:容与堂本第八十八回、京本卷十八。公孙胜辞别归乡:容与堂本第九十回、京本卷二十三。宋江睦州设罗天大醮、燕青辞主、武松做道人:容与堂本第九十九回、京本卷二十五。宋公明神聚蓼儿洼徽宗梦游梁山泊:容与堂本 百回、京本卷二十五。从上面的罗列可以看出,尽管《水浒传》版本比较繁杂,但各种版本对有关道教的情节的处理却相当一致,都保留了水浒英雄的神秘色彩,这样的“保留”或许是无意识的,或许根本就无法不“保留”,无论怎样,都说明了水浒故事已经具有了浓厚的道教底蕴,舍此,则不能成书矣。下面,我们以容与堂百回全本《水浒传》为例,对道教在《水浒传》中的作用作以具体阐释。

二、罗天大醮:大框架的支柱力量

在《水浒传》中,大规模的祈禳活动有三次: 回“张天师祈禳瘟疫”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第七十一回公孙胜主持的罗天大醮、第九十九回宋江在睦州所设的罗天大醮。每一次都是意在结束一个局面,启发小说进入另一个阶段。百回大书,正是由这三次大规模的罗天大醮支撑起来的。“罗天大醮”本是道教徒们进行祈禳的祭祀活动,在小说中,作者用它来搭制巨著的框架,成为构成小说大轮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说 回即以“张天师祈禳瘟疫”开篇。由于瘟疫流行,朝廷派洪太尉去请龙虎山的张天师下界做三千六百分罗天大醮来消灾避难。然而就因做这场法事,引出了天罡地煞的出世。因为早在几代法师之前,有个道祖洞玄法师用铁锁符谶镇住了一百单八个魔星,放在“伏魔之殿”,并算计好了要“遇洪而开”。之后,“但是经传一代天师,亲手便添一道封皮,使其子子孙孙不敢妄开。走了魔君,非常厉害。今经八九代祖师,誓不敢开”。而洪太尉到此,却不听众人劝告,逼着众人把铁锁打开,“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出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梁山英雄出世了,使得“一朝皇帝,夜眠不稳,昼食忘餐,直使宛子城中藏猛虎,蓼儿洼内聚飞龙。”小说一开始就赋予水浒众英雄天赐身份和被压抑、欲反抗的性格特征,并且将道教仙人无可抗拒的神力罩在了百单八人的头顶上,成为他们命运的主宰,欲其生则生,欲其亡则亡。显然,这场普度众生的罗天大醮及那个惹事生非的洪太尉,都是应数而来,为了引出一场天下大乱而来。天下大势,治也是真人治,乱也是真人乱,真有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意思。

水浒人物·罗真人

后面洋洋洒洒七十回,都是在历述各路魔星的下界经历。天罡地煞们在 各有各的遭遇磨难。林冲、鲁智深、武松、杨志等人,几乎是行列而来,由于各种原因, 都不得已被“逼”上了梁山。(指不由自主,有命定色彩)直至第七十一回,一百单八将全部汇齐梁山了,宋江“心中欲建一罗天大醮,报答天地神明眷佑之恩。一则祈保众兄弟身心安乐。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三则上荐晁天王早生仙界,世世生生,再得相见。就行超度横亡恶死,火烧水溺,一应无辜被害之人,俱得善道。”于是在公孙胜的主持下,宋江、吴用的策划下,“众皆恳求上苍,务要拜求报应。”终于感动上苍,“是夜三更时候,只听得天上一声响,如裂帛相似,正是西北乾方天门上。众人看时,直竖金盘,两头尖,中间阔,又唤作天门开,又唤作天眼开,里面毫光射人眼目,霞彩缭绕,从中间卷出一块火来,如栲栳之形,直滚下虚皇坛来。那团火绕坛滚了一遭,竟钻入正南地下去了……宋江随即叫人将铁锹锄头掘开泥土,根寻火块,那地下掘不到三尺深浅,只见一个石碣,正面两侧各有天书文字”这些“天书”翻译出来就是“侧首一边是‘替天行道’四字,一边是‘忠义双全’四字……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根据天书,梁山开始发生质的转变,由一个无序的群体变成了一个有地位差别、有行动纲领的组织团体。不但“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有执事”,而且“从新置立旌旗等项,山顶上立一面杏*旗,上书‘替天行道’四字。”这是宋江等人操纵梁山命运、改变梁山聚义宏旨的发端。因为聚义伊始,众英雄的思想认识很难达成一致,一百单八将中大多数人的上山初衷不是“替天行道”,而是“图个下半世快活”。阮氏三雄上山前就羡慕水泊英雄们“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称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我们弟兄三个空有一身本事,怎地学得他们”,“若能够受用得一日,便死了眉开展眼”(第十五回)。而以宋江为首的大小官吏出身的众人(林冲除外)却念念不忘赦罪招安,“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三十二回)。因此,晁盖一死,掌握了领导权的宋江马上就想改“聚义”为“忠义”,实现自己“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的夙愿。但这一切根本性的转变皆须一个名目才能说得众人服,于是这场罗天大醮便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但是欢庆天罡地煞齐聚梁山的总结大会,同时也是决定梁山命运走向何处的决策大会。这样一个承前启后具有航标作用的大会,却没有给众英雄们一个参与讨论的机会,而是假手于道教信仰,在一派虔诚、几分神秘的气氛中使素恶秩序的好汉们服从了秩序的安排,百单八将伏首贴耳地服从了那个从天眼中掉下来的石碣的旨意、安排,皆称:“天地之意,物理之数,谁敢违拗”(七十一回)。道教的神威在此显示殆尽,又一次预先安排了英雄们的命运。宋江坐上了梁山 把交椅,掌握了 领导权,确立了“替天行道”的行动纲领,开始按他的意志指挥众英雄,为后面招安、征讨诸事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这场罗天大醮是梁山事业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梁山的主攻目标不再是“戒刀杀尽不平人”,而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从全书结构来看,这场法事是小说的大关节,起承转合,皆赖乎此。第三场法事在第九十九回,宋江等平方腊胜利后,为追荐前亡后化的弟兄,作了三百六十分罗天大醮。这场法事,既有悼念阵亡英雄之意,又为小说结束征战内容,进入下一阶段开辟了叙述空间。这场法事后,幸存者大体上分了两派:有恋功名,希望博个封妻荫子,光显宗风的宋江、卢俊义等人,亦有看破红尘“各自须寻各自门”的鲁智深、武松、燕青等人。

戴敦邦绘·水浒人物

在这一回中,燕青辞别卢俊义时双方对功名的看法就基本代表了两派的态度:燕青认为“略地攻城志已酬”,人生大事已毕,余下的就是如何独善其身了。他要“私去隐迹埋名,寻个僻净去处,以终天年”。若再继续下去,则有韩信未央之祸,恐怕“临祸到头难走”。而卢俊义则不明白燕青何以在功成名就,“正要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之时,去“寻这等没结果”。主仆二人在共患难之后终于因为人生追求不同而分道扬镳了。这也是梁山好汉自全伙上山、受天文、排座次以来一直掩藏在“杏*旗”下面的思想分歧的全面展现。公孙胜、武松、李俊、童氏兄弟等人的人生观与燕青是一致的,他们的先后引退都受一个人生信仰的影响,即罗真人所说的“得意浓时便当退步,勿以久恋富贵”,说白了就是见好就收,这是深入到中国人骨子里的最普遍的道教信仰。总之,这场罗天大醮是一个贪恋功名与否,功成身退与否的分水岭。之后,梁山义*即众星寥落,一派肃杀:阵亡的超度了,聪明的身退了,大部分天罡地煞气数已尽,各归本位。叙事空间越来越宽敞,叙述事件越来越单一,无非是要交待一下那些执迷不悟者的结局而已。小说至此,已是残局待收,春意阑珊了。

三、神仙道祖:大局势的遥控力量

《水浒传》众英雄龙腾虎跃,着实折腾的不轻。但不管怎样折腾,都跳不出几个冷眼人的算计。最远的就是那位祖天师洞玄真人,几百年前就锁住一百单八位魔星,单等着“遇洪而开”。除了这位祖天师,还有两位操纵实权的“指挥官”:下界的罗真人,天上的玄女娘娘。他们二人身居神仙府,心关红尘事,始终遥控指挥着梁山大局的走势。罗真人是梁山事业最早的支持者,甚至可以说是最早的发起人之一。创业伊始,他的徒弟公孙胜即主动找上门来,要送一套富贵与晁盖,并伙同上山。以后文公孙胜唯师命是从的性格反观,此举显然是奉师命,不可能自作主张。公孙胜在梁山上呆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将宋江请上梁山,他才以探母为名,悄然退出。宋江上山之后,群龙有首,梁山义*的发展壮大尚需一段时间,这段相对和缓的时期,有宋江维持就足够了,所以公孙胜不再在梁山做英雄了。后来宋江攻打高廉不下,又请公孙胜出山。罗真人本不想让他去,只因为此行“可救宋江,保国安民,替天行道”,才主动授其爱徒“五雷天罡法”。但又嘱咐“休被人欲所缚,误了大事,专精从前学道之心”,要他“遇幽而止,遇汴而还”。也就是说罗真人支持宋江的事业就到征辽返京为止,按他的意思,征辽功成即到达梁山事业的顶峰,之后,就要“返本穷源,须寻自家面目了”。⑴(这个意见在第八十五回宋江拜见他时再次被提出来)公孙胜帮助宋江打败了官*,又一鼓作气,在梁山泊设坛作醮,为宋江请下了天赐石碣,定了一百单八将座次,把宋江扶上了 把交椅。梁山的大局已定,他的使命基本完成,罗真人的幕后指挥也暂告一段落。宋江到梁山的 使命就是要扭转大局的走势,将绿林好汉的“聚义”转变成落难臣子的“忠义”,最终将好汉们送往朝廷。宋江的思想虽有他的主观性,但最直接的还是受了九天玄女娘娘“法旨”的影响。九天玄女本是古代神话中的一位战神,后经道教增饰奉为女仙。传说“*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帝不能胜,叹于太山之阿,感于王母,乃命九天玄女下降,受帝以甲、兵、符、图、印、剑等物,并为制夔牛鼓八十面,遂大破蚩尤而定天下。”⑵在《水浒传》中,这位娘娘干的还是老本行,第四十三回授三卷天书、第八十八回授破阵之法,都是有关战争的,但她这一回却并未帮助宋江“定天下”,而是把他当作“定天下”的一杆枪用了;而且她不再受人指派,亲赴战场,而是坐镇中*,指挥千*万马,地位显然是比*帝时高多了。看她关心下界社稷之迫切,俨然一位垂帘听*的皇太后。第四十三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对宋江谆谆教诲:“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为正。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第八十八回又“请将*议论国家大事”,一再叮嘱宋江“忠义坚守”“保国安民,勿生退悔”;并一再许诺“他日琼楼金阕,别当重会。”她还大致勾勒了宋江一生的重大事件:“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宋江的一生经历确是遵娘娘法旨而行,“替天行道”纲领的确定、“”遇宿、“逢高”的委屈求和;乃至陈桥驿的隐忍不发、南征北战的无怨无悔,都是谨遵娘娘法旨的结果。娘娘的意志支配了宋江的行动,宋江的行动牵引着众好汉的行动,所以这位高居九重的玄女娘娘可算是梁山大营的 司令员。值得注意的是,在她与宋江的谈话中,并没有一般道教中人的“无为”、“功成身退”等主张,反而一味以忠君报国、竭忠尽责告诫之;以功名、爵禄、琼楼仙阕诱惑之;以酆都地狱、永世不得翻身威吓之,真是恩威并用,好一个厉害娘娘!在她成功地指挥了梁山众好汉为国效劳之后,却并不关心众星寥落的悲惨结局,甚至连她的弟子宋江(宋江曾两次梦中得她指点,可谓登堂入室之嫡传弟子。)的性命安危亦不挂在心上,遇害之前也没再托梦给他。宋江死后依旧*归蓼儿洼,竟不知她所许诺的“他日琼楼金阕,别当重会”何时兑现,至少自幽州一梦之后,没再见这位娘娘露面。关于宋江等人的人生大出处问题,罗真人与九天玄女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依照两位神仙的“指导”,梁山好汉的结局也出现了两种结果。在九天玄女看来,宋江等人只要竭忠尽责,生能封侯死庙食就是大丈夫一生的 光荣,不必在乎如何的结局。而且她认为只要尽忠尽孝,不必刻意修行也自能升仙得道,因此她满口应承宋江日后能归仙位,并不在乎他会怎麽死。而罗真人却很在乎人的结果怎样,反对贪恋功名。道教强调“天道,极即反,盈即损”“物盛即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⑶道教上九诫之一就是“戒贪功名”,下九诫中也有“勿求名誉,勿贪高荣,勿盈溢。”⑷的教训。道教中人虽然不疏远世俗众生,不介意干涉世俗尘世,但基本教义是不可违背的,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因此罗真人支持甚至指挥他的爱徒下山搅乱乾坤,扶助宋江等人成就功业,却不允许公孙胜再前进一步。盛极必衰,乐极悲生,这是道教中人所忌讳的。在小说中,罗真人一直坚持他的看法。第八十五回宋江忙里偷闲跟随公孙胜去拜谒罗真人,“将心腹之事备细告知罗真人,愿求指迷”。罗真人劝他“得意浓时便当退步,勿以久恋富贵。”并送了他八句偈语:“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纷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这八句偈语实际上就是小说后文的思路。梁山英雄征辽之后,便开始出现寥落的兆头:回京途中先走了公孙胜,平寇之前留下了乐和等三人,平寇过程中死伤惨重,大伤元气。凯旋回京途中,又有燕青等人纳还官诰,“只图个囫囵尸首”去了。还朝的二十七人中,结局最惨的就是宋江、卢俊义、李逵三人,皇封官诰、御赐鸩酒几乎同时进行,真可谓“官禄同归”了。罗真人预见到了梁山事业有盛必有衰的下场,故中途留下了爱徒,保全了公孙胜的性命。宋江等人坚执要光显宗风,实际也就是照玄女娘娘“勿生退悔”的教诲走下去,结果就是“千古英雄两掊土,暮云衰草倍伤神”。两位“指挥官”的意见分歧导致了众英雄结局的大不同,这也许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他的如椽巨笔竟*使神差,受了两位神仙的牵制。唯其没有意识到,才更见出水浒故事的道教文化底蕴之浑厚。

电视剧《水浒传》剧照

四、形成《水浒传》道教底蕴的社会文化背景

《水浒传》浓厚的道教底蕴,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氛围有着密切的渊缘关系的。自故事起源至成书所经历的宋元两代,正是道教盛行的时期。宋真宗时,欲借神力安定人心,自言梦见神人下降,说有天书颁赐。据《宋史·礼志七》记载,宋真宗朝“天书屡降”的闹剧大概演了三次,举国狂贺。宋江梦受玄女天书及在梁山泊祈祷开天眼、降石碣,大有真宗遗风。宋徽宗更是崇尚道教,曾册己为“教主道君皇帝”,集天神、教主、皇帝于一身,这是历代帝王所绝无仅有的一个,道教信仰可以说达到了狂热的 。《水浒传》故事正发生在徽宗时,小说中动辄就要斋醮,甚至以罗天大醮作为全书的大支柱,是有些“先天”气质在里面的。至元代,全真道、正一道在民间“势如风火,愈扑愈炽”。⑸其中全真道是一个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的新教派。全真道创始人王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作一家”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的弟子邱处机继承发展了这一教义,在其《磻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强调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全真道以履行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炼“真功”、“真行”的前提,又谓修炼内丹,必以“忠君王,孝顺父母师资”⑹为首务。知道了这些,再回过头来看《水浒传》中罗真人、公孙胜的言论举止,不难发现他们师徒二人履行的正是全真道的教义。公孙胜每次辞师出山,罗真人必嘱咐三件事:尽力辅佐宋江干大事、勿以老母为念、勿恋富贵,功成即返。这三件事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关怀:济世救国、伦理亲情、个人功业,三者既要兼顾又有主次,前二者是基础,后者是 目标,这与全真道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可以说,《水浒传》的神仙风骨大部分是受全真道影响形成的。宋末元初,产生了宣扬忠孝的净明道,全称是“净明忠孝道”。其教义是“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⑺净明道是天师道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新道派,由于首重宣扬忠孝,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元代官僚士大夫对其教义极为欣赏,称赞“大道至德之要其在兹”。⑻明代阳明学派的王龙溪、高攀龙等人与净明道士过从甚密,对其学说评价甚高。高攀龙认为“仙家惟有许旌阳最正,其传只净明忠孝四字”。⑼《水浒传》中玄女娘娘的天书、法旨出现在元初并非偶然,其时正是净明道兴起的时候。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玄女娘娘的法旨虽然没有后来那样井井有条,但已经有了“广行忠义,殄灭奸邪”的指示。随着净明道影响在元代社会的深入,元杂剧水浒戏中逐渐明确了宋江的历史使命:替天行道。至元末明初,施、罗二公的《水浒传》中,玄女娘娘就可以郑重对宋江许诺,只要他“全忠仗义为臣”,“休生退悔之心”,就能“不久重登紫府”,位列仙班。作神仙不用清修苦炼,只要生前能作个忠臣孝子,死后定能超升仙界。这几乎就是净明道主张的翻版,《净明大道说》曰:“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要不在参禅问道,入山炼形;贵在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俱备(孝悌忠信),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仙”。⑽——把尽忠尽孝作为人生的 追求,这与全真道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全真道是把尽忠尽孝作为达到人生 目标的前提,因此主张干功名,“勿要贪恋功名”;讲孝道,却又视亲情为“冤业”,总之,尽忠尽孝都要有个分寸,适可而止。在《水浒传》中,罗真人的主张倾向于全真道,而玄女娘娘则宣扬净明道,二人关于梁山事业大趋势的意见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宋元以来全真道、净明道的社会影响。从众好汉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结局来看,玄女娘娘的主张是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罗真人明显处于优势,他的主张成为小说的主导精神。道教对《水浒传》的影响不仅仅表现为对题材的处理,而是从整体上形成了小说的道教气质,使整部小说自始至终充溢着道家仙气,内骨子里就有股打磨不掉的神仙风格。《水浒传》的神仙风格与元代的神仙道化剧颇相似。剧中的神仙道祖都非不食烟火的清修道人,而是更多地带有文人和隐士的思想情趣,如《*粱梦》中的钟离权说:“俺闲遥遥独自林泉隐,你虚飘飘半纸功名进,你看这紫塞*、*阁臣,几时得个安闲分,怎如我物外自由身。”他们入山得道,逍遥自在,却并未忘记红尘中事,仍以局外人的冷静指点、批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sltx/10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