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单纯机械取栓不足以血流充分再灌注,通常需要紧急行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术来实现。急诊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术主要的临床问题是术后血栓性再闭塞,这往往导致不良预后。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预防早期再闭塞策略。替罗非班(Tirofiban)是一种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阻滞剂,半衰期相对较短,并对血小板聚集具有可逆作用。来自韩国全南国立大学(ChonnamNationalUniversity)医学院的WoongYoon等学者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急诊血管成形或支架置入术后12h连续静注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并将其结果发表在年5月出版的Stroke杂志上。

PMID:

DOI:10./STROKEAHA..

研究背景和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急诊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后静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98名使用取栓和血管成形术(伴或未伴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的大血管闭塞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患者分为2组:术后接受替罗非班连续静注12h者(替罗非班静注组,n=30)和未接受术后静注替罗非班的患者(对照组,n=68)。比较两组的以下治疗结果:CTA复查中早期再闭塞、脑实质血肿、症状性出血和90天功能预后等。

研究结果

18名(18.4%)患者出现了早期动脉再闭塞。静注替罗非班组的早期再闭塞率显着低于对照组(3.3%vs25%,P0.)。两组之间的脑实质血肿、症状性出血、90天良好结局和死亡事件的发生几率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多变量逻辑分析中发现,早期再闭塞的 独立预测因素是不使用静注替罗非班(OR,9.[95%CI,1.–73.],P=0.)。与没有出现早期再闭塞的患者相比,早期再闭塞患者的良好结局(90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的概率显着降低(16.7%vs72.5%,P0.)。

Table1.接受12h静注替罗非班和未接受替罗非班的患者基线和操作特征的比较。

Table2.接受12h静注替罗非班和未接受替罗非班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Figure1.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大脑图像。

Figure2.静注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早期再闭塞率的比较。

Figure3.静注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90天改良Rankin评分(mRS)分布。

研究结论

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的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中,静注使用替罗非班12小时与术后动脉早期再闭塞的风险降低相关,而紧急血管成形术(伴或未伴支架置入)后出血风险没有增加。早期再闭塞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讨论

本研究表明,连续静注替罗非班(每分钟0.1μg/kg)12小时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大血管闭塞患者接受血管成形(伴或未伴支架置入)术后动脉早期再闭塞。最近,多项研究报道了动脉或静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管内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先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替罗非班输注有良好的前景:它不会增加有症状的颅内出血并改善了临床结果。然而,以往的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静注替罗非班的适应症不清楚且异质性;研究包括心源性卒中患者;静注的持续时间变化很大(6-60小时)。与之前的研究不同,本研究专注于静注替罗非班更有益的群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大血管闭塞患者。对于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的大血管闭塞接受紧急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适当的抗血小板治疗是必要的。这是因为手术相关的内皮损伤可能会加剧已经破裂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的血小板聚集。然而,对于此类患者, 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仍尚未确定。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未来针对这类大血管闭塞脑卒中群体建立 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既往研究报道,急性大血管闭塞取栓患者中约2.3%-7.2%的术后发生早期再闭塞。这些研究表明,早期再闭塞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功能预后不良和死亡率增加有关。与心源性卒中相比,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的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后的早期再闭塞率要高得多。血管内治疗后静注替罗非班的 持续时间仍然未确定。长时间输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应确定适当的最短输注持续时间。以往研究中替罗非班静注时间为6~60小时区间。根据既往一项调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缺血事件发生时间的研究,介入治疗后即刻血栓事件的风险 ,并在9小时后迅速下降,之后风险趋于平坦。本研究表明,替罗非班静脉输注12小时足以防止急诊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后的早期再闭塞的发生。但此结果仍需要进一步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予以验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yfyl/8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