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列入上品皮类药有五加皮、地骨皮、肉桂、杜仲、*柏,中品有白鲜皮、合欢皮、牡丹皮、厚朴、秦皮,下品有苦楝子皮。

汉代《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以皮类药物为主的方剂主要有大*牡丹皮汤、橘皮汤、厚朴生姜半夏汤、栀子柏皮汤、橘皮竹茹汤、橘皮枳实生姜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等。其主治的范围多与咳喘、腹胀、身*、胸痹、肠痈等病症有关。

多皮饮是赵炳南教授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经验方。用之效验很多,新医院皮肤科文谦等人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皮肤科文谦等人通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皮、五加皮、地骨皮等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特别是在降低血清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方面优于咪唑斯汀。

为此我根据以皮达皮,取象比类,对部分皮类药做进一步的延伸。

土槿皮

始载于《药材资料汇编》。味辛,性温,有*。又名土荆皮、金钱松皮、荆树皮。具有杀虫、去湿止痒的功效。用于疥癣、瘙痒。专从外治。醋或酒浸外搽。

五加皮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性温。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通瘀血、利水肿的功效。适用于关节疼痛、水肿脚气、腰膝酸痛、四肢伸屈不利。

木槿皮

始载于《日华诸家本草》。味甘、苦,性凉。又名川槿皮。具有杀虫止痒、清热利湿的功效。用于癣疥等症。

石榴皮

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味酸、涩,性温,有*。具有涩肠止泻、杀虫的功效。用于蛔虫、绦虫、久泻久利。

白鲜皮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咸,性寒。又名白膻皮。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的功效。用于湿热疮*,湿疹、风疹、疥癣疮癞、*疸尿赤等。

地骨皮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又名枸杞根皮、地骨、狗地芽皮。具有凉血除烦、清肺降火的功效。用于骨蒸盗汗、肺热咳嗽、咯血衄血等。

肉桂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甘,性温。又名玉桂、紫桂等。具有温肾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的功效。用于阳痿、宫冷、腰膝冷痛等。

合欢皮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性平。又名夜合欢皮。具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的功效,用于心神不安、忧郁生恨、肺痈疮肿等。

杜仲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微辛,性温。又名丝仲、扯丝皮、丝棉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用于肾虚腰痛,筋骨无力,胎动等。

牡丹皮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苦,性凉。又名丹皮、粉丹皮、香丹皮。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温*发斑、吐血衄血、痈肿疮*等。

苦楝子皮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有*。具有杀虫疗癣的功效。用于驱虫、疥癣。

厚朴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辛,性温。又名紫油厚朴、川朴、赤朴。具有燥湿祛痰、下气除满的功效,用于湿滞伤中,痰饮喘咳等。

香加皮

始载于《中国药典》。味辛、苦,性微温,有*。又名白五加皮、扛柳皮。具有祛风湿、强筋骨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等症。

秦皮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又名梣皮、秦白皮、蜡树皮。具有清热除湿、收涩明目的功效。用于热痢,目赤肿痛。

海桐皮

始载于《开宝本草》。味苦、辛,性平。又名刺桐皮、钉桐皮、川桐皮、丁皮。具有祛风湿、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腰膝肩背疼痛。外用治湿疹。

桑白皮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性寒。又名桑根白皮、桑根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肺热喘咳、水肿等。

*柏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又名檗木、*檗、柏皮等。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的功效。用于湿热泻痢、热淋、湿疹、瘙痒、疮疡、肿*等。

紫荆皮

始载于《日华子本草》。味苦,性平。又名白林皮。具有活血通经、消肿解*的功效。用于风寒湿痹,疥癣、痈肿、蛇虫狂犬咬伤等。

紫金皮

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味苦、涩,性温,剧*。具有活血理气、祛风活络的功效。用于胃脘痛、腹痛等。

椿皮

始载于《唐本草》。味苦、涩,性凉。又名椿根皮、樗白皮。具有清热燥湿、收涩止带的功效。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等。

梓白皮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杀虫的功效。用于皮肤瘙痒、疮疥等。

大腹皮

始载于《药谱》。味苦,性微温。又名槟榔皮、大腹毛、槟榔衣。具有宽中下气、行水的功效。用于大肠壅*、脚气等。

冬瓜皮

始载于《开宝本草》。味甘,性凉。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水肿、痈肿,能祛湿、追风、补脾泻火。

丝瓜皮

始载于《滇南本草》。味甘,性平。具有清热解*的功效,用于金疮、坐板疮、疔疮等。

西瓜皮

始载于《本草纲目》。味甘,性凉,无*。具有清暑解热、止渴利尿的功效。用于口疮、皮肤间热、养胃生津。

柑皮

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味辛、甘,性寒。具有调中下气、化痰醒酒的功效。用于病后饮食失调,上气烦满,伤酒口干。

柚皮

始载于《唐本草》。味辛、甘、苦,性微温。具有化痰消食、解酒*的功效。用于食滞,脘腹冷痛,咳喘疝气。

茯苓皮

始载于《本草纲目》。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用于开水道、腠理。

生姜皮

始载于《本草图经》。味辛,性温。又名姜皮、姜衣。具有行水消肿、外达皮毛的功效。用于行水祛风。

扁豆皮

始载于《本草便读》。味甘,性平。又名扁豆衣。具有健脾化湿、达肌行水的功效,用于人工荨麻疹、婴儿湿疹等。

瓜蒌皮

始载于《雷公炮制论》。味甘,性寒。具有润肺化痰、理气宽胸的功效。用于消肿疮*等。

绿豆皮

始载于《本草纲目》。味甘,性寒。又名绿豆壳、绿豆衣。具有解热*、清风热、化斑疹、消肿胀的功效。用于各种中*症、红斑性皮肤病。

橘皮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辛,性平,又名陈皮、贵老、*橘皮、红皮等,具有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的功效,用于解鱼蟹*。

青皮

始载于《本草图经》。味苦、辛,性温。具有消食化滞、疏肝破气的功效。用于胸膈气滞,小腹痛等。

柞木皮

始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味苦、涩,性凉。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用于疮*溃烂,瘰疬、酒*下血等。

甘蔗皮

始载于《本草纲目》。味甘,性寒。具有清热润燥的功效,外用烧煅成性,研细末外撒或调搽。用于小儿口疳、秃疮、坐板疮等。

好书推荐

内容简介

徐宜厚教授从事中医皮肤科临床、教学达50余年。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以及英国等地出版过中医皮肤科专著、临床辑要、用药心得、医学科普等著作20部。

全书由五部分组成。专著篇,选入的有结缔组织病、性传播性皮肤病、跟师赵炳南手记、针灸治疗皮肤病、手足皮肤病、用药心得、皮肤病手册。医论篇,选自徐宜厚教授从年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文献综述、临床经验书评等。临床篇,为临床小结与个案报告,篇中有徐老对病例的分析和用药的心得,较好地反映了中医学主张的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学术理念。方剂篇,内含两部分,一是名方心悟,主要是徐老对《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治疗皮肤病的心得与体会,其中徐老对王洪绪先生提供的经验方“西*丸冶“醒消丸冶“小金丸冶尤为青睐,二是徐老多年应用于临床的内治方和外治方。

(扫码购书)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文字选自《徐宜厚皮肤科文集》,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最全中成药集锦,有图有真相

●颜值和干货齐飞,这才是好的中医书!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徐宜厚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能治好了吗
北京中科白淀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xgls/4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