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咳嗽专病篇董廷瑶运用止嗽散治疗小
止嗽散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 其组成为:桔梗、荆芥、蒸百部、蒸紫菀、蒸白前、甘草、陈皮。 原为研末作散,开水调服,现代多改为汤剂。 据程氏原注,谓该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盖“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感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指出:“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说明了本方长在顺应肺之性能,及祛邪安肺的组方特点。 董师认为本方之配伍,乃以荆芥辛香解表,桔梗苦辛开肺,百部、紫菀润肺止咳,橘红、白前化痰降气,甘草和中甘缓宁嗽。故本方兼具宣散肃降之能,共奏理肺祛痰之效。 据董师经验,本方用于初期咳嗽,其表证尚浅,邪浊较轻,寒热不重。功能略疏表邪,轻宜肺气,稍予肃降,兼化痰湿。其中尤以百部为要药,对风邪袭肺、喉痒呛咳者,非此不解。故为治外感咳咳中的平稳之剂,对于小儿咳嗽更为常用。盖小儿肺藏娇弱,藩篱不固,难任峻利而尤宜轻剂也。 董师之用,其加减如下: 若新感风寒,鼻塞流涕而有恶寒者,加防风、苏梗叶等。 无表证者可去荆芥。 若咽喉不利,疼痛声哑及喉似痰阻者,加大力子、玉蝴蝶、射干等。 无咽喉不利,痰出亦爽,可去桔梗。 其咳嗽较频者可加杏仁、象贝、款冬花等。 若痰浊粘滞,可加竹茹、川朴、冬瓜子之类(同时可减甘草)。 兹举医案数例。 王某,女,2岁,门诊号,9月30日就诊,患儿常发咳逆之症,今逢秋又作。风寒初感,咳嗽较多,痰吐不爽,有时音哑,胃纳较少,二便如常,舌苔薄白。 为外邪新受,肺失宣肃,止嗽散加味。 荆芥4.5克,苏叶梗、白前、紫菀各9克,百部10克,桔梗、橘红、甘草各3克,杏仁、象贝各6克,三剂。 服后咳和痰爽,但喉有痰声,遂以二陈加味治之渐平。 此因感凉而咳多,故用止嗽散主之,加苏梗叶祛风散寒,杏、贝止咳化痰,以增其效。 孙某,女,6岁,11月4日一诊。咳嗽痰多,咳甚气急,吐痰不爽,胃纳不佳,二便尚调,舌薄白而腻。症为痰湿在肺,治宜化痰止咳。 药用荆芥、桔梗各4.5克,橘红、川朴各8克,百部、白前、半夏各9克,杏仁、紫菀、大力子各6克,五剂。 服后其咳即差,纳食亦动,但痰多而苔尚腻,故继之以二陈汤加菀、茹、杏仁、谷芽等而咳愈。 此为肺有痰湿,肃降失司,故用止嗽散(去甘草),加杏、蒡增其宣肺,半、朴燥湿化痰。 同时,董师还常以本方与其它方剂复合而施,从而扩大了本方的适用范围。 如痰湿较重,可与二陈汤类方同用。 在小儿兼见表虚多汗、营卫不和者,又可与桂枝加杏朴汤同用。 如痰阻气促、咳声不扬者,常与三拗汤配合,其功甚佳。 另外在肺热蕴郁、痰粘而厚时,亦可与泻白、二母同用,亦能见效。 孙某,男,2岁,10月7日初诊。 咳嗽已二月余,咳逆而促,嗽声不扬,痰鸣喉中,阻结难咯,胃纳尚可,大便较干,舌苔薄白。 此为肺气抑遇,治拟疏宣为主。 处以桔梗、白前、百部、杏仁各6克,麻*、橘红、甘草各3克,大力子、冬瓜子各9克,五剂。 药后咳逆大减,但痰尚未畅。 原法去麻*,加竹茹,连服数剂,其症渐愈。 本例明系肺气不宜,故以止嗽散(去荆、苑),合三拗以开发肺气主之。 陈某,男,3岁,11月4日就诊。 感冒以后,发热初退,但咳嗽尚多,吐痰能出,喉有痰鸣,胃口不开,大便隔日一行,舌苔白腻。痰湿内阻,肺气不清。 止嗽散合二陈治之。 橘红、甘草各8克,竹茹、杏仁、紫苑、百部、白前各6克,冬瓜子、半夏、茯苓各9克,七剂。 服之咳差,仍有痰声,大便干结,乃以二陈汤合清气化痰丸治愈。 体会: 一、本方之组成均为轻剂清灵之品。程氏自云:“药极轻微”,“不贵险峻”。因质轻能入肺,气灵善透邪。董师历来强调,小儿用药务求轻灵。一则治上焦之邪,非轻不举;二则轻可去实,不使伤正。止嗽散的配伍符合这样的要求。 二、本方之方义在于祛邪宁肺。程氏提出,咳之初期,“妄用清凉酸涩,未免闭门留寇”。本方轻灵小剂,乃可“启门逐之即去。”故董师之治咳,绝不轻用补敛,即咳已数月而邪未尽者,亦以宣肃疏化为主。盖关门杀贼,贻害非浅;而开门逐盗乃祛邪的正法也。 本文选自《湖北中医杂志》,编辑:忘小忧 相关精彩文章回顾 感冒咳嗽迁延不愈怎么办? 谢天心:治疗百日咳的一些体会 小儿反复感冒的良方,唐氏“固表方” 一段医缘,经方治疗小儿疳积 我的 位病人:记一例教科书式病例 名家验案:这些经方可治小儿遗尿! 仨大夫交流群干货满满,儿童皮疹一剂见效! 要不,您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yfyl/7324.html
- 上一篇文章: 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 下一篇文章: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全真试题1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