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悟伤寒经方的11种汗法
“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身体的汗液没有出来之前是在皮肤下面,皮肤里边,也就是内脏,或者经脉当中,或者血肉当中,气血一旦循环起来,也就是阳气增加了,阳气一增加之后,里边的阳气加于皮肤里边的阴液,就相当于我们在北方就经常做饭,底下架上火,上面是一口锅,锅里边放水,没有加热之前水纹丝不动,下面加上柴火之后一烧的话水就热了,然后逐渐沸腾了,沸腾之后水蒸气就蒸上来了,你放一个锅盖,水蒸气很快就蒸到锅盖上了,很快就会有一层水珠凝结,然后它就会逐渐滴了下来,这就相当于我们的汗液,我这样讲,大家可能就能理解了,就是我们身体的阳气要是没法宣发的话,汗是出不来的。阳气加于阴液之后,才把汗给蒸出来,这就是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就是这个意思。 身体的汗液就像大自然的雨一样,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地气往上蒸,湿气往上走变成云,天空中的阳气往下降,地气往上升,这样二者一交互的话,雨就下来了。这就是天地之间阴阳的化施,这是自然界的道理,我们人体也是这个道理。 由此我就想到其实中医的治疗方法,有一个方法叫汗法,中医的方法三大法叫汗吐下三法,汗吐下都是攻邪的方法,不是扶正的方法,当然扶正可以达到攻邪的效果,通过扶正也可以把邪气排出来,也可以达到汗吐下的效果,但是扶正不是必须要达到汗吐下的效果,但是古代,越上古的时期,比如汉代或者先秦时代,他们那个时代治病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用的汗吐下。 《伤寒论》里边太阳病篇大部分的条文都是让人微微出汗,“遍身絷絷微似有汗出者益佳”,就是吃完药之后,把碗一扣,然后进被窝一发汗,病就好了,很多医案都是这么来描述的,叫做覆杯而愈。我们要是学过《伤寒论》以后,要机会的话,给大家详细讲一讲,《伤寒论》里边的汗吐下法就非常多,这里边以汗法和下法为多,吐法不多,但是也有,所以全本的《伤寒论》就有误下、误汗,或者误吐这些方法所导致的很多疾病。 汗法重点治什么病呢?重点治的是表证。在《伤寒论》里边治的是伤寒的表证,包括中风、伤寒、湿病都是用汗法来解决。出汗出到什么程度最好呢?叫做遍身絷絷微似有汗出者益佳,这是桂枝汤的条文,也就是喝完药之后全身出汗,不只是头出汗或者是脚出汗,或者腿出汗,而是全身出汗,从头到脚都出,而且是微微的出汗,就是相当于身体贴身个内衣那一层微微有点潮湿,摸摸额头有点微微的汗珠,这就属于浑身出汗,然后出汗的量也是微微的,不是像黄豆粒一样,一颗一颗的直接滴下来,那就伤阳气了,要微微出汗,这样出了汗之后才能把阳气宣发出来,把阴寒之气祛除出去,这叫扶阳祛阴,也叫扶正祛邪,也叫扶阳气,祛除阴邪,都是一样的意思。 我们都知道麻黄汤就可以发汗,桂枝汤也可以发汗,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这些都可以发汗。把这些汗排出来之后,阴寒之气就随着汗一块就解了,所以古人他就认为身体的很多疾病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解决。 现在的人,尤其到了秋冬之际,寒气开始重了,有的人在外面早晚不注意,尤其是早晨和晚上,天气凉的时候不注意,让风给吹了,吹了之后嗓子开始疼,浑身骨节疼,头也难受,开始发烧,汗还出不来,浑身怕冷,这就是寒邪伤人最典型的初期表现。大家注意这是初期表现,这时候应该用什么方法呢?就应该用扶阳气,祛阴寒,发汗的方法。 古人有用麻黄汤的,也有用荆防败毒散的,也有用杏苏散的,这样的方剂,到时候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如果这个人也是出现风寒外袭,但是身上是出汗的,这种情况就要用桂枝汤给他调和营卫,把营卫之气调整好。什么叫营,什么叫卫呢?这就是另外一个很大的话题了,咱们这就不详细讲了,就用桂枝汤来治这一类的病。 还有的人是浑身出汗,但是他发的热不高,以嗓子疼为主,舌头还是红的,一派热象,脉还是数的,不怕冷,这种情况多见于风热,风热感冒我们用什么呢?用银翘散或者是桑菊饮来调理。总而言之,我们得分清楚这个人到底是风寒还是风热。寒的话,是伤寒还是中风,也得分清楚,它是不一样的,治疗方法非常的细致。这就属于寒这一类的,风把寒气带进去,大多数的寒都跟风伴随着,所以祛寒的同时就把风也给排出来了。 还有的是湿,就是风寒一开始伤人是初起,就是骨节疼痛,浑身不发汗,怕冷,高烧,这就是初起。有的人身体阳虚特别重的话,发烧的情况就不会出来,他就会感觉浑身骨节疼痛,骨节沉重,然后就形成一个慢性的病,骨节沉重疼痛时间久了之后就会出现什么呢?就是像风湿、类风湿这些病就会出来。 《伤寒论》治则中推汗法为首法,其汗法有:解肌发汗法,开腠发汗法。汗法兼法有:清热发汗法,化饮发汗法,生津发汗法,利湿发汗法,和解发汗法,和阴发汗法,导下发汗法,温阳发汗法,温补清汗法。 汗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表证。《伤寒论》中以阴阳六经辨证论治,太阳为诸经之藩篱,太阳病是邪在表,以发汗解表为正法,故治则中推汗法为首法,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 伤寒太阳病表证,因证候有中风表虚和伤寒表实之分,故治疗太阳病同一汗法,有解肌发汗法和开腠发汗法之别,是《伤寒论》汗法中的两种代表方法。 《伤寒论》六经病证各不相同,一经有兼证、夹证、变证;二经或三经有合病、并病;人体感邪、秉赋、宿疾、隐患各异;治疗上有失治、误治;同时还能出现病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相互转化。 这样就使伤寒六经病证错综复杂,变化无穷。仲景对汗法的应用就不仅用于太阳病,亦用于阳明、少阳病及太阴、少阴、厥阴病的兼证、夹证、变证和二经或三经的合病、并病中。 一法而多经应用,以及汗法与清、温、补、和、下等法结合应用,体现了仲景的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灵活多变的治疗原则。现就《伤寒论》中汗法11则浅析如下: 一、解肌发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2.适应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恶风,汗出,或鼻鸣,干呕,脉浮缓。 3.代表方及方解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微汗之剂。 方中桂枝辛温,温经散寒,解肌发汗为君,芍药酸寒益阴敛血为臣。 桂枝配芍药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味辛助桂枝解肌发汗,甘草合芍药酸甘化阴,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里。共奏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 二、开腠发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2.适应证 太阳伤寒表实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3.代表方及方解 麻黄汤:为汗之峻剂。 方中麻黄辛温,开腠理而发汗,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以解表邪,杏仁利肺气助麻黄平喘,甘草和中。四药配合,以收开腠发汗、宣肺定喘之效。 三、清热发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2.适应证 太阳表寒,里有郁热:症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疼,不汗出,烦躁,或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脉浮紧或浮缓。 3.代表方及方解 大青龙汤:因其无汗,以麻桂之辛温并重用麻黄加强发汗解表寒作用,因有郁热,佐石膏之辛寒以清里热,除烦躁,倍甘草加生姜、大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兼能协助发汗解表。 四、化饮发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适应证 太阳表寒,里有水饮:症有发热恶寒,干呕,不渴,咳而微喘。 3.代表方及方解 小青龙汤: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芍药与桂枝调和营卫,干姜、细辛、半夏温中化饮,散寒降逆,五味子以敛肺之逆气,甘草调和诸药。 此方发汗而外邪得解,温中则里饮蠲化,一举而表里均治。 五、生津发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2.适应证 太阳表实,筋失津养:症有太阳病,无汗,恶风,项背强。 3.代表方及方解 葛根汤:方中麻黄、桂枝辛温发汗以解表实,项背强是太阳经脉为风寒外邪阻滞,经输不畅,背部肌肉失于濡养,故加葛根生津液、舒筋脉,以解项背强。 六、利湿发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2.适应证 表邪未净,阳明湿热:林澜曰:“麻黄连翘一证,虽曰在里,必因邪气在表之时,有失散解,今虽发黄,犹宜兼汗解以治之也。” 症见:身黄,发热,无汗,恶寒,身疼,肤痒,小便不利,脉浮。 3.代表方及方解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医宗金鉴》曰:“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也。” 即利湿发汗,清热退黄。 七、和解发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适应证 邪入少阳,兼有表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是伤寒的表证仍在,但虽不是喜呕,而已是微呕,虽未至胸胁苦满,而已是心下支结,这是邪入少阳之证。 3.代表方及方解 柴胡桂枝汤:此为柴胡、桂枝两方各半剂之合方,以和解太阳少阳各半之邪,在和解中寓有发汗散表之意。 八、和阴发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条上节:“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2.适应证 太阳误下,太阴脾虚:太阳病误下后,因而腹满时痛者,乃脾虚也,不可再下,且太阳表证未罢。 3.代表方及方解 桂枝加芍药汤:方中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以解外,倍芍药和脾阴而治腹满痛。 九、导下发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条下节:“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适应证 太阳误下,太阴里实:太阳病误下后,大实痛者,非虚痛也,也还有腹中满痛、大便不通等有实可攻的症状。 3.代表方及方解 桂枝加大黄汤:因也是太阳表邪未尽,故同上仍用桂枝汤领出陷入的太阳表邪以汗解,加大黄微导其滞,以下其里而治实痛。 十、温阳发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第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2.适应证 少阴里寒,兼有表证:其一,少阴病初得表证,症有反发热、脉沉。反发热是兼太阳表证,脉沉是少阴里寒;其二,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邪尚未深,无里证。 3.代表方及方解 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此少阴发汗二方,其一以附子温经助阳,麻黄发汗解表,细辛通彻表里,内散少阴寒邪,外解太阳之表是汗剂之重者;其二是得之二三日病尚浅,比前之症亦稍轻,无里症,所以去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 十一、温补清汗法 1.《伤寒论》原文 第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2.适应证 伤寒误下,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是大下后阳邪内陷,郁而不能外达。下部脉不至乃下寒及津血所伤。喉咽不利唾脓血是热毒上蒸。泄利不止,脾弱误下所致。 3.代表方及方解 麻黄升麻汤:方中用麻黄、桂枝升发阳气,使邪从表汗散;升麻为升清解毒之要药,治咽痹肿痛;黄芩、知母、天冬、石膏清上焦之热;干姜温在下之寒;当归、芍药、葳蕤滋阴养血;白术、茯苓补脾止泻;甘草和药调中。因难治而面面俱到。 综上所述,从《伤寒论》中的不同汗法及汗法的兼法治则中,可见仲景六经辨证之精究,治法之严谨,化裁之灵活,用药之缜密。 正如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里所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实堪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仿效。 凡外邪之初期,均亦首选汗法,凡言不能用者,是汗不得法! 麻桂法,因仲景论及禁忌过多,后世医家多不喜用,而变法有荆防败毒、九味羌活等,但作为汗法,按其攻表之强弱,其禁忌实同。 1.热之汗法,如温病初期,因其热,不可辛温更促其热而伤其阴,有银翘散、麻杏石甘之类。 2.缓急之汗法,急有麻黄汤,缓有麻黄加白术法。因其湿而滞气,速发则邪不能出而反增其热,或徒伤表而邪不能出。故加白术,缓其汗势。变有藿香正气之类。激素、解热镇痛之剂,亦可归为汗法之类,但见其性更速,更易热退复升,思其过速之故。 3.燥的表证之汗法,因其无津,发则更伤其液。故应润宣之法,后世有桑杏,杏苏之类。 注意: 1.汗法禁忌虽多,但临床确适用甚广,邪之初来,当即用之,虽疫之重者,若应用及时,亦可消于无形。否则邪之深入,则不易治也。 2.汗法不可久用,发气、津于外,内必虚,气升于上,下必虚。古有青龙汤伤肾之说,凡久汗均有此弊,故不可久用。暂用得效即止。 3.体虚之人,若需发汗,视其气血阴阳之亏虚,扶正同时解表。若正气大虚者,古亦有先扶正再解表法,见脉弱而需得汗者,先扶其正,待脉起而复一汗而愈。但此法初期不得疗效,更需医者心有定见,因此需医患和谐方能应用。 防失联,私信我,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yfyl/15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人的消暑饮食吃冰棍喝冷饮,给炎炎盛夏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