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有些文化遗产,它们存在于无形,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它们,蕴藏着成都“创新创造、优雅时尚”的文化基因。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都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一起点亮……点击图片这段文字防止纯图片不显示朱红雕锡丝光凤纹宝盝盒“雕镂釦器,百伎千工,东西鳞集,南北并凑”著名西汉文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这样描述成都漆艺。成都漆艺源于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以雕花填彩、银片丝光、镶嵌描绘等传统手工技艺和地域特色名扬四方。年,成都漆艺非遗传承人宋西平的《朱红雕锡丝光凤纹宝盝盒》,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且仅此一件,成都漆艺走出深闺,为更多人所知晓。这段文字防止纯图片不显示竹编“平安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本是百姓家寻常之物,多年来,经代代能工巧匠之手,也附上了艺术气息。在如今的崇州道明镇,竹编已成产业,真正“活”了,周边多户农家生产竹编制品,年产值达多万元。这段文字防止纯图片不显示黄底银龙锦你可知,诸葛亮对抗吴魏的重要军费来源就是蜀锦。锦城、锦江、锦里、锦官城……一个“锦”字,道出成都与蜀锦无法割舍的缘分。时过境迁,如今的成都安居乐业,正在全力打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蜀锦已然化作一张城市文创名片,走向世界的舞台。这段文字防止纯图片不显示珐琅蝴蝶花盘比筷子还粗的银条,历经百余道工序拉制成头发丝细的银丝。年被匠人用镊子逐根掐成“看得见”的历史。无论是立体器皿还是复杂平面,银花丝都遵循着无胎成型的技法。绚丽的珐琅“烧蓝”点缀在银花丝之上,似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这段文字防止纯图片不显示丹柿鸠鸽它位居中国四大名绣之首,多次作为“国礼”相赠。种针法勾勒出细腻、光亮平整、色彩明快的精致“画卷”,走兽飞鸟的栩栩如生、风景植物的分毫毕现,绣娘穿针引线,世间万物于方寸之间获得“新生”。还带来预计每年达5个亿的产值,传统亦在创新中“新生”。这段文字防止纯图片不显示一段蜀锦、一幅蜀绣一根银花丝、一个竹编篮、一件漆器……诉说着成都人的不忘根,亦不守旧天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保持旺盛生命力也绘出成都乡村振兴新画卷图源:成都宋西平漆艺大师工作室、崇州融媒体中心、成都蜀江锦院、道安大师银花丝工作室文字:红星新闻刘宇鹏制图:冯成编辑:刘宇鹏(本文来自红星新闻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yfyl/1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