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249431.html

年1月31日,东阿县人民*府公布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从东阿县人民*府获悉,其中山东中膏滋补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中膏阿胶传统制作技艺和中膏膏方制作技艺,同时入选东阿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意味着,山东中膏滋补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东阿县首家获得“双非遗”保护单位的企业。

作为阿胶的发源地,年的人类智慧凝结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阿胶文化,世世代代的阿胶匠人传承着心口相授的传统阿胶技艺,中膏阿胶传统制作技艺和中膏膏方制作技艺正是七代传承人继承、发展、发扬光大的结晶。

中膏“双非遗”传承谱系图

师承名医得真传,独创“九转炼胶”

东阿县是阿胶的发源地,在已经挖掘整理出的多张古代验方中,阿胶被广泛地应用于膏方的制作,中药最为重要的四种核心剂型为“膏、丹、丸、散”,膏位居首位。清中期山东人氏曾德生在京师承“妇科宗主”——崔建庵。在得到恩师真传的基础上,博采众医家之长,提出“中道入药”的思想,中医之本在于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在于“中”,在此思想的基础上独创“中道制膏法”,在他经年累月的制膏过程中,总结发现“荤膏”制作的优劣取决于阿胶的优劣。

曾德生发愿学习制胶,于是遍访东阿制胶名师,道光九年,曾德生返回山东老家,寻遍东阿周边方圆60里,拜访胶头36人,堂口23家,历时三年,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参照先师所授秘方,对阿胶的配方以及制作工艺加以筛选改进,历经千百次的失败总结,终于研制出制作阿胶的独特配方,用东阿水,配以独有秘方和独特工艺,炼制成质地纯正,色如琥珀,气味甘香,口感甜润,疗效显著的阿胶。

曾德生学习历练过程中融会贯通,将膏方制作的“浸泡煮熬煎炼烊炆蒸”9字心法,应用于阿胶的炼制。结合东阿县本地名师的传统技法将阿胶的熬制工艺总结为“冬至取皮,子时起灶。金锅银铲,桑木火烧。水火相济,九转成胶。天道九九,繁不可少。冬去春来,立夏成胶。”以上口诀经历7代人的口传心授形成了独特的“中膏九转阿胶制作技艺”。曾德生创立并传承至今的“中膏九转炼胶技艺”,是在总结东阿历代制备精华的基础上,注入独到的思想和方法,是东阿县阿胶制作技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转炼胶”技艺,起源于东阿县,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年东阿区域经历了从古东阿到老东阿再到今东阿,三个阶段的历史变迁。在这样一个时间和空间维度里,世世代代的阿胶匠人们分布在以“今东阿”为核心的周边区域,传承着心口相授的传统阿胶技艺。在“中道入药”的核心思想指导下,“中膏九转阿胶制作技艺”明确了驴皮的前期炮制的重要性,强调了“时辰”在炼制过程中的起承转合的核心意义。运用了“九转炼丹”的系统炼制方法,对阿胶的炼制进行了系统的流程梳理,细化了工艺流程。同时也对阿胶在炼制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进行了系统地阐述,这是“九转炼胶”法的核心价值所在。

“双非遗”传承起源--《妇科宗主》

承前启后潜心研究,独创膏方制作心法

中国膏方的制作技艺,在中国广为分布,尤其以长江以南最为广泛密集。作为北派膏方的典型代表。由曾德生创始的“中膏膏方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

在“中道入药”的思想基础上,曾德生独创“中道制膏法”,并将膏方制作技艺总结为“浸泡煮熬煎炼烊炆蒸”9字心法。采选东阿县阿胶炼制“阿胶膏方”,精研道地本草炼制“草本膏方”结合云贵民间验方炼制“外敷膏方”。

“膏方”作为中医药“膏丹丸散”最核心四种剂型之首,《山海经》记载:言味好皆滑为膏,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经过年的发展,膏方进一步细分为“内服和外敷两类,外敷膏方是中医外治常用剂型。除了用于皮肤、疮疡、骨病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内服膏方因起滋补作用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伤骨等大病后体虚者。

由曾德生创立并传承至今的“中膏膏方制作技艺”,是在总结历代膏方制备精华的基础上,注入独到的思想和方法,是中国膏方制作技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膏方文化的传承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中膏膏方制作技艺历经余年传承发展,传承人从北京到聊城到东阿,历经7代人的迁徙与传承,中间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的传承人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有的传承人为生活所迫另寻生计。幸运的是,经过历代传承人的坚守,中膏膏方制作技艺得以传承。

“双非遗”技艺传承人曾德生

传承祖辈技艺,悬壶济世惠苍生

“曾受恬自京南归,余寄回银四百两,高丽参半斤,鹿胶阿胶共五斤,不知家中收到否。因金竺虔南旋之便,付回五品补服四付,水晶顶二座,阿胶二封,母亲耳环一双。阿胶系毛寄云所赠,最为难得之物,家中须慎重用之。”据《曾国藩家书》载,在外为官的曾国藩经常会给家里寄一些日常用品,其中重要的有两项,几乎每次都会出现,那就是阿胶和母亲用的东西。

曾国藩把阿胶作为一种家庭必备用品,供母亲日常滋补之用,表现出他对母亲的深切关怀与挂念之情。另外,他和曾德生是知己,又有同宗之道。曾国藩两次山东祭祖,都是由曾德生与毛寄云陪同,并且有楹联相赠。曾德生每年都赠送阿胶给曾国藩,以滋日用。

光绪十七年(年),传承人曾纪先为父守孝三年,继承先父遗志,继续完善“九转炼胶”技艺。清代名医曾懿到山东嘉祥祭祖,由曾纪先陪同。在当朝第一女医的指导下,曾纪先让“九转阿胶”与红参、熟地、知母、贝母等配伍研制出多种复方阿胶。

曾广胜是第三代行医兼制阿胶的传承人,形成了“医门制胶,授效如神”的美誉。告老还乡的御医叶嗣高与曾广胜是邻里同窗。曾家与叶家邻里相处,共济苍生,治疗女科,每方必用阿胶。

曾召成是第四代传承人,生于动荡的年代,经历了辛亥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思想先进,主张抗日。并支持长子曾宪文参*抗日。曾宪文为国捐躯,曾宪文的名字镌刻在英雄纪念碑上。时代动荡,但是曾召成还是坚守祖业行医兼制胶,他以乐善好施闻名乡里。资助同宗好友曾福臻刊印《汤液经》,这在中药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曾宪章作为第五代传承人曾经在上海新华制药厂以及中华制药厂做过技术指导。对“九转炼胶”技艺有推动性的历史意义。年,改革开放后,阿胶行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曾庆贵作为新一代传承人,担起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

坚守工匠精神,担当振兴中医药使命

年,作为第七代传承人,曾繁凯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效仿先祖曾德生遍访东阿县阿胶行业名师人。走访古东阿,老东阿、今东阿个自然村,行程多公里,历时6年,深入研究了阿胶年发展史以及各堂口公益传承体系,行成了“莫有门户之争,老实做好传承”的思想,在“志诚、志简、忠恕、利他”价值观的指导下组建了中国膏方集团。

近年来,在*府主导下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特别是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开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yfyl/11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