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热点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安全ld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nb.ifeng.com/a/20190821/7612844_0.shtml “长七”搭载的多用途飞船 缩比返回舱安全着陆 6月26日15时41分,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西南戈壁区安全着陆。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高约2.3米, 外径2.6米,总质量约千克,于6月25日和远征1A上面级一起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时间约20小时,主要用于获取返回舱飞行气动力和气动热数据,验证可拆卸防热结构设计、新型轻量化金属材料制造等关键技术,并开展黑障通信技术试验。 15时41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利用伞降系统成功着陆,外观良好,状态正常。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成功回收,为后续新型载人飞船的论证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既定目标全部实现。 先来看一组高清大图↓↓↓ 搜救人员在着陆现场进行警戒。 6月26日15时41分,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升空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西南戈壁区安全着陆。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高约2.3米, 外径2.6米,总质量约千克,于6月25日和远征1A上面级一起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轨飞行时间约20小时,主要用于获取返回舱飞行气动力和气动热数据,验证可拆卸防热结构设计、新型轻量化金属材料制造等关键技术,并开展黑障通信技术试验。
15时41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利用伞降系统成功着陆,外观良好,状态正常。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的成功回收,为后续新型载人飞船的论证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既定目标全部实现。
图为现场。
图为现场。
图为现场。 “长七”上天后都干了啥? 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载荷组合体由远征1A上面级、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2个天鸽飞行器、在轨加注实验装置和翱翔之星等6类7项载荷组成。这些载荷均为首次发射,将由远征1A作为演示平台,开展19项科学验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载荷组合体行*负责人唐亚刚25日接受记者 专访,对各类载荷进行了详细介绍。 这6类载荷,是从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向全国征集到的30多项载荷中优化组合选取的。征集工作从年底开始进行,选取的原则有:一是技术要与和平利用空间、载人航天密切相关;二是技术具备前瞻性和创新性;三是各类载荷组合后能模拟货运飞船的质量、尺寸等要素。 远征一号甲太空摆渡车 远征1A太空摆渡车是在远征一号的基础上继承研制的,突破了泵压式发动机在轨多次起动技术。唐亚刚介绍,现有的卫星都采用挤压式起动技术,推力相对较小,变轨入轨时间比较长。这次发射的远征1A太空摆渡车采用了泵压式起动技术后,推力为卫星变轨发动机的10余倍,能够加速飞行器的入轨,快速把飞行器送到预定轨道。 远征一号的发动机只能起动2次,而远征1A的发动机可以起动20次,这也就意味着“升级版”的太空摆渡车可以把更多的“乘客”送到不同的地点,变轨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长时间高精度在轨导航控制技术也是远征1A这次要验证的关键技术之一。唐亚刚介绍,现有卫星和飞船基本都是靠地面上行指令控制飞行,而长征一号甲此次完全靠预先设定的程序自主飞行。其采用的多约束高精度再入预测制导技术、正推力矢量制导技术等在国内飞行器上均是首次运用。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主要任务是通过配置气动测量传感器,测量返回舱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的返回舱表面压力、温度和热流等数据,获取返回舱气动特性参数,突破并验证未来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新气动外形设计,是对未来载人飞船关键技术进行在轨演示验证的一次飞行试验。 唐亚刚说,今后的返回舱将载人更多,在轨飞行时间会更长。同时,通过对可拆卸防热结构设计、新型轻量化金属材料制造等关键技术验证,对结构可重复使用设计和设备可重复使用技术进行研究。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飞行任务是未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飞行试验规划的 步,将开启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工程的序幕。 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 中国是关于空间碎片控制等《外空物体所造成损害之国际责任公约》的签署国。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承诺控制和减少空间碎片,为了履行这一义务和责任,我国不停地在尝试突破空间碎片清理技术。 唐亚刚介绍,为了验证空间碎片清理的技术,遨龙一号飞行器上装载了一台机械臂,将模拟在太空抓取废弃卫星和一些其它大碎片,并带到大气层进行烧毁。遨龙一号的应用,将会减少空间碎片,节省太空轨道资源。 天鸽飞行器 天鸽飞行器的主要作用是验证空间组网通信技术。此次发射的2个天鸽飞行器将组网进行相互通信。 唐亚刚说,下一步,可以发射更多的天鸽飞行器,进行局域组网,相互之间通信或与地面进行通信,可以作为发生灾害等情况的应急通信手段。 在轨加注实验装置 在轨加注实验装置主要是验证我国的太空加油技术。唐亚刚说,卫星、飞船等飞行器的寿命主要由推进剂决定,如果飞行器的推进剂消耗完毕,可以通过空间“加油机”为飞行器重新补充燃料,延长其寿命。 此次发射,主要是为了验证对接机构的密封性研究、在空间失重环境下推进剂传输的特性等方面。虽然在轨加注实验装置不是首次发射,但是此次载荷运用了很多新技术和器件,譬如新的板式贮箱,其对推进剂蓄留和管理的能力也将得到验证。 翱翔之星 翱翔之星是由西北工业大学主持研制的立方星。此次发射主要验证偏振光导航技术。唐亚刚介绍,太阳光照射在不同厚度的大气上,产生的偏振光频谱特性不一样。这次发射,将对这些特性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唐亚刚介绍说,此次发射翱翔之星是国际范围内首次进行偏振光导航技术的验证,技术成熟后,将作为飞行器导航的主要手段之一。 海南 航天科普馆开馆 6月26日,海南 航天科普馆在文昌航天·现代城开馆,东方红一号卫星、月球着落器、嫦娥三号、CZ火箭系列等展品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及辉煌成就,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观展。海南日报记者张杰摄 26日,落户海南文昌航天·现代城的航天科普馆正式开馆。参观游客在门口大排长龙,争睹海南省 航天科普馆的风采。 据介绍,航天科普馆总建筑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馆内一楼为中国航天历史及成就展示;二楼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及两弹一星元勋事迹展;三楼为中国航天发展创建历程及成就。馆内展出东方红一号卫星、航天飞机、月球车、月球着落器、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对接、嫦娥三号、CZ火箭系列、钱学森铜像等模型,以及航天员训练服、神舟飞船搭载物、航天邮品等实物。 来源:新华社海南日报南国都市报 记者:王经国邱展招琚振华张杰胡诚勇 编辑丨杨木子 《天涯浴血》央视一套今晚*金时间 本文由“辑器”提技术支持 播出第20-22集 高考淘志愿神器来了!详情猛戳下图↓↓↓ 觉得编辑内容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yfyl/11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最冤枉的三味药附子大*石膏
- 下一篇文章: 老中医赵振兴家传秘方验方自拟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