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编

杨海华

医院介入神经病学博士毕业,现为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任北京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内科介入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院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慢性病防治管理委员会委员。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SCI3篇,长期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

本期作者

陈娜

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专业。曾于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进修学习,目前从事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

病例

病史

患者老年男性,主因“头晕1天,加重伴呛咳、左侧肢体无力半日”入院。

现病史:患者入院前1天醒后出现头晕、摇晃感,伴恶心、呕吐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饮水呛咳同前(既往遗留)。就诊于我院急诊,行头部CT示“双侧腔隙性脑梗塞”,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mg口服及其他对症治疗。患者入院前半日呛咳较前明显,左侧肢体无力,左上肢可抬举,但持物费力,搀扶下可勉强行走,伴言语不清较前加重,可说完整句子,可与家属交流,症状持续无缓解,收入病房。

既往史:脑外伤、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遗留言语欠清,饮水呛咳;高血压病史及长期大量吸烟史。

入院查体:Bp/95mmHg,嗜睡,构音障碍,高级皮层功能不能配合,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左眼内收受限,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颈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双巴氏征阳性,感觉未见异常,共济查体不能配合。(Glasgow昏迷量表:13分;NIHSS评分:6分)。

辅助检查:头部CT示双侧腔隙性脑梗塞,未见出血及占位性病变。

诊断:急性脑梗死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

病情变化:患者入院后症状持续无缓解,且进一步加重,意识由嗜睡转为昏迷,考虑为椎基底动脉闭塞可能,遂急行头部MRI+MRA检查明确情况。

治疗方案

患者症状在1天内进行性加重,不除外大血管慢性闭塞可能,患者症状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向家属交代病情:患者目前病情进行性加重,结合头MRI+MRA检查结果,考虑基底动脉急性闭塞,可行脑血管造影明确,必要时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但发病时间已超过24小时,可能治疗效果不佳,家属商议后决定手术治疗。

脑血管造影

治疗策略

·患者头晕伴恶心、呕吐,后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饮水呛咳、言语不利,继之出现意识不清逐渐加重,结合造影结果考虑病变为基底动脉闭塞;

·患者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椎动脉纤细、血流缓慢,考虑先天发育不良,双侧后交通均开放代偿供血,右侧椎动脉血流缓慢,远端未见显影,考虑有椎-基底动脉慢性狭窄,血栓形成后引起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

·采取支架取栓,考虑基底动脉有局部狭窄,必要时应给予血管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并予以替罗非班抗栓治疗。

手术过程

·沿导引导管送入微导丝、微导管组合,在微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穿过闭塞段送至左侧大脑后动脉远端,撤出微导丝,微导管造影显示远端管腔通畅。

·沿微导管送入Solitaire(4mm×20mm)支架至闭塞段,释放支架后造影显示血管再通。

·考虑基底动脉有原位狭窄,予以替罗非班抗栓治疗,静置5分钟后行取栓,取出2mm碎血栓。复查造影显示血管仍未再通。

·需行血管成形术,予以2.0x15mm球囊扩张,扩张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mTICI3级,局部狭窄,继续予以替罗非班抗栓治疗。

·观察15分钟,撤出导丝后,再次行造影显示血流通畅,较前无明显变化,遂结束手术。

术后转归及后续治疗

·术后查体:嗜睡,构音障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左眼内收受限,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颈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双巴氏征阳性,感觉未见异常,共济查体不能配合。(NIHSS评分6分)

·术后持续替罗非班静脉泵入24小时,阿司匹林肠溶片mg、氯吡格雷75mg重叠4小时、强化他汀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术后3天查体:神清,构音障碍,高级皮层功能粗测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充分,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颈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双巴氏征阳性,感觉、共济查体未见异常。(NIHSS评分3分)

·术后1周查体:神清,轻度构音障碍,高级皮层功能粗测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活动充分,口角无偏斜,颈无抵抗,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存在,双巴氏征阳性,感觉、共济查体未见异常。(NIHSS评分1分)

·患者术后10天出院,出院mRS评分0分,NIHSS评分1分。

术后24小时复查CT未见出血

术后1周复查MRI+MRA基底动脉通畅,梗死灶未增大

总结

按照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治疗中国指南:对于发病6-16小时的患者,通过CT:排除出血,计算ASPECTS评分;CTA/MR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PWI/DWI:评估梗死核心,半暗带的方式进行评估。对于发病16-24小时的患者,可行CTA/MRA确定大血管闭塞情况,CTP/DWI评估梗死核心,从而评价是否可以进一步取栓治疗。本患者发病后症状逐渐加重,收入病房时已超过24小时,但仍进行了积极的MRI+MRA评估,MRA提示基底动脉闭塞,MRI可见核心梗死区域并不大,为进一步介入手术提供了依据,该患者从头晕症状出现至穿刺成功时已近30小时,虽已经错过了 的取栓时间,但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死亡率极高,家属积极、信任是进一步手术的基础。

患者发病机制判断:患者病情逐渐由轻及重,有高血压、吸烟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核磁提示脑干梗死不严重,造影显示双侧后交通均开放代偿供血,根据上述几点可初步判断患者存在基础狭窄,为基础狭窄上的血栓形成。据研究,原位狭窄基础上的血栓形成所致的大动脉闭塞(ISTO)在后循环的比例明显高于前循环。

ISTO患者,替罗非班在此类患者急诊开通术中可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术中动静脉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术后24-36小时序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本患者在取栓后并未实现血管再通,因为存在较高的基础狭窄,予以球囊扩张成形术后,血管再通,观察15-20分钟后血流可维持,不予以支架植入,但因为基础狭窄率较高,无禁忌的情况下,建议双抗及强化他汀3个月,严密随访,必要时择期支架植入。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yfyl/1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