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头条诗人胡小白,年轻人上刊不易,
年5月,《十月》头条诗人是胡小白。《十月》以“太阳消失在天空的日子”为题,发表了胡小白的9首诗。据介绍,胡小白是90后,算是一位年轻人了。年轻人的作品,能登上《十月》还真不容易。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因此,我希望这篇文章,褒奖多一点,这也是给年轻人一个鼓励。况且,胡小白是位少数民族诗人,还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又是女性。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应该给以鼓励才是。 我们还是来看诗吧,9首诗里,我们就看看第一首《蓝,或暖一点的蓝》。这首诗不长,但要读懂它的意思,却并不容易。题目是蓝,一种颜色。诗中其实写颜色并不多,从记忆开始,到言语,到影子,到河流,再到蝴蝶、童年,最后到蓝。 图片来源于中国诗歌网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我反反复复地读了几遍,觉得主题应该是记忆。记忆成了天空中的符号,是一种无声的存在。记忆的片段在天空中晃过,只是一幅幅静止的画面。这样的记忆,像蓝色一样温暖,但却说不出来。 胡小白写诗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省略号和破折号,特别是喜欢用省略号。记得“著名诗人”孙文波就特别喜欢用破折号。一首诗本来就言简意赅,再加上一些省略号和破折号,就更让人难懂了。那些省略的是什么?引人遐想? 胡小白(图片来源于网络)这篇文章写到这里,我是有些惶恐的,很可能落得个“不懂诗”的下场。让我没想到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们,都喜欢这样写诗了。不仅仅是胡小白,还有其他不少年轻诗人,比如董喜阳、余幼幼、等等,都有着这样的一种风格。 这是现在写诗的潮流?如果真是这样,那还真看不到现代诗的希望。这些年轻的诗人们,应该是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得到过名师的指点。也就是说,他们把诗写成这样,是我们教育的结果。 胡小白(图片来源于网络)也许,这是最时尚,最先进的写诗风格,但这样的风格给读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毕竟诗写出来是给人读的,不仅仅是诗人要读,大众也要读。诗从来就不是小众的玩物,只有大众喜欢了,才会有生命力。那所谓诗是“鸟语”的说法,跟鸟语一样不靠谱。 因此,这样的诗,看起来很是新奇,但不应该成为诗歌发展的方向。别跟我说国外什么什么潮流,什么什么主义,什么什么意向,能读懂应该是写诗的前提。朦胧诗之所以受到批判,就是因为难懂。没想到批判的结果是,诗更难懂了,这显然脱离了初衷。 胡小白(图片来源于网络)诗坛天天在高喊着接近群众,贴近生活,走进现实,但是现在的诗却“成为天空的一个符号”,飘得高高的。而这样的诗,却能成为头条诗人的诗,只能说明这是得到了诗坛认可的。那这不就与他们的口号自相矛盾了吗? 我们应该多鼓励年轻人写诗,但鼓励不能胡乱吹捧,不能为了鼓励而鼓励。这样只会使得诗歌方向越走越偏。难怪余秀华会受到热捧,诗集销量破纪录,因为她的诗看起来,比大多数诗人的诗都要正常一点,这确实有些讽刺。 余秀华(图片来源于网络)都知道现在的诗歌跑偏了,但没想到跑得这么偏。如果写诗只在晦涩上下功夫,在词藻堆砌上下功夫,在标点符号上下功夫,那始终不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得不到大众认可的诗,其实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xgls/12800.html
- 上一篇文章: 板泉中小朝晖文学我的彩色梦境仿
- 下一篇文章: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妈妈把早餐做成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