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人文

艺术

收藏

推广

《达斡尔族》cmX68cm

达斡尔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辽宁省等地。[1]

达斡尔族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今洮儿河),明初迁往黑龙江以北;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清*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后因清*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的状况。[2]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文字已丢失,现使用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3]。达斡尔族能征善战,后金为入关巩固后方,三征索伦,故有俗语“索伦骑射甲天下”。清朝内外战争均有达斡尔将领参与。抗日战争时期,为东北地区抗日做出杰出贡献。达斡尔族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音乐有山歌、对口唱和舞词等多钟形式。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过年之前家家都要进行充分准备,杀年猪,打年糕。年三十用各种杂物码起一个垛,晚上点燃,老年人要把大块肉和饺子投入火中,祝福人畜兴旺,年三十吃饺子有的要在一个饺子里放上白线,意味着吃到这只饺子的人可长寿两百岁;有的在一个饺子里放上铜钱,吃到的人意味着今后不缺钱花。初一开始拜年,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打开主人家的锅,抢吃年糕,表示亲密无间,然后吃猪寿子、手把肉,妇女之间要互相赠礼,礼物有烟叶、奶皮、糕点和冻肉,春节一直过到正月十六。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特别是青年人之间要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达斡尔族也过中秋节,吃月饼。达斡尔族过去以自然界为崇拜对象,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每个家庭均有一个专司祭祀的萨满,除祈祷、祭鄂博(一种山神)外,甚至以巫术治病,届时要杀牛、羊,同时还要奉送许多食品。如奶皮、奶油及各种糕点,如今祭祀活动已不多见。

《达斡尔族》cmX68cm

传统的达斡尔族服饰,男子夏季穿白汗衫、白裤子,自制的布鞋才皮靴;冬季穿长袍,戴礼帽或黑绸瓜皮帽,腰束布带,脚穿皮靴。女子穿女式旗袍,不束腰带,颜色以蓝色为主,脚穿白布袜,绣花鞋,冬季穿棉衣、棉裤或皮衣、皮靴。喜庆之日,女子才穿各色绣花绸缎衣服,外套坎肩,与清代满族服装样式基本相同。

《达斡尔族》cmX68cm

达斡尔族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已搜集的用满文拼写的达斡尔语手抄本中,有清代达斡尔文人阿拉布丹的《蝴蝶花的荷包》、《四季歌》、《戒酒歌》等数十篇优秀作品。叙事诗“乌春”、“民歌”扎恩达勒”和民间歌舞“鲁日格勒”亦称“哈库麦”,“扎恩达勒”是类似山歌题材的民歌的统称,分为有词和无词两种,高亢奔放,婉转悠扬;“雅德根”调是民间祭祀类歌曲。真实反映了达斡尔族的生产和生活,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世代相传的民间美术、剪纸、刺绣、玩具等,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传统的曲棍球运动,近年来获得很大发展,该族曲棍球队员成为国家队主力之一,该族所在地区享有“曲棍球之乡”的声誉。

何雨春: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副主任、创作课程导师(主讲导师),清华紫光文创园高碑店文创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副主任、国画艺委会秘书长,何雨春中国彩墨画工作室导师、人物画专项工作室导师,东方彩墨画院院长,云南大理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石齐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何雨春艺术主张:纵观中国画发展,是不断的融入新元素,从西方到东方的元素结合,从传统到当代的元素结合,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绘画元素,全新的绘画模式,这种绘画的变革,由于色彩直入中国传统绘画之中,打破了单一的传统笔墨形式,打破了以色助墨的形式,形成了“色墨并举,色墨共生”的万紫千红的彩墨新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xgls/1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