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使用指南
在家咋治白颠疯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22/5781078.html 一 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色紫而燥,质绵而韧,气温而补,补肝益肾,诚为要剂。 一说本品善祛逐下焦寒湿,邪去则肝得温养,以遂其生发之性;乙癸同源,子实则母不虚,故又能补肾。杜仲祛邪之力有余,补养之功不足。 二 杜仲入滋补药,益筋骨之气血;入祛邪药,除筋骨之风寒。 三 牛膝主下部血分,杜仲主下部气分,两药相须而用。 四 腰痛不能屈者,杜仲同芡实、枣肉丸之神方;足疼不能践者,入*芪、苍术煎之灵丹。 又本品得羊肾,治腰痛;配牡蛎,治虚汗;配菟丝、五味,治肾虚泄泻;配糯米、山药,治胎动不安。 五 杜仲治腰膝酸痛,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柏、知母同入。 一说本品与熟地同用则燥湿相宜,自然无火动之忧。 六 杜仲可作为心脏、肾脏、大脑及生殖系统功能衰退的常用药物。 凡患脑神经衰弱、性功能衰退、贫血、病后体虚、头昏目眩、失眠多梦、疲倦无力、畏冷、食欲不振,以及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用本品均甚适宜,随各病证象,配合各种适当药物。 七 杜仲9克,配丹参12克,对休息后初走痛(骨关节内压增高痛)及晨僵痛有效。 八 杜仲宜于肾脏虚寒,或下寒夹瘀,或跌仆所致的胎元不固,而不宜于气虚气陷而血不固之胎动不安。胎因气虚气陷而血不固,用杜仲越见血脱不止,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之故。 附: 《神农本草经》:杜仲,味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一名思仙。生山谷。 《吴普》曰:杜仲,一名木绵,一名思仲。(《御览》) 《名医》曰:一名思仲,一名木绵,生上虞及上*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 案《广雅》云:杜仲,曼榆也。《博物志》云:杜仲,皮中有丝,折之则见。 《名医别录》:味甘,温,无*。主治脚中酸疼痛,不欲践地。 《药性论》:味苦。能治肾冷膂腰痛也。腰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日华子本草》:暖,治肾劳,腰脊挛伛,入药灸用。 《开宝本草》:味辛、甘,平、温,无*。脚中酸疼,不欲践地。 《汤液本草》:味辛、甘,平、温,无*。阳也,降也。 《本草》云∶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湿痒,小便余沥,脚中酸疼,不欲践地。久服,轻身、耐老。恶蛇蜕皮、玄参。 《日华子》云∶暖,治肾劳,腰脊挛,入药炙用。 《本草发挥》:洁古云:性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沉而降,阳也。其用壮筋骨,及足弱无力以行。 《本草衍义补遗》:洁古云:性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沉而降,阳也。其用壮筋骨及弱无力以行。东垣云:杜仲能使筋骨强。百思仙治肾冷暨腰痛。患要病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本草蒙筌》:木部 味辛、甘,气平、温。气味俱薄,降也,阳也。无*。汉中(属四川)产者 ,脂浓润者为良。刮净粗皮,咀成薄片,姜汁润透,连炒去丝。凡为丸散煎汤,最恶玄参蛇蜕。补中强志,益肾添精。腰痛不能屈者神功,足疼不能践者立效。除阴囊湿痒,止小水梦遗。 《本草纲目》:(《本经》上品) 思仲(《别录》)、思仙(《本经》)、木绵(《吴普》)、檰。 时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思仲、思仙,皆由此义。其皮中有银丝如绵,故曰木绵。其子名逐折,与厚朴子同名。 《别录》曰:杜仲生上虞山谷及上*、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 弘景曰: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厚朴,折之多白丝者为佳。 保升曰:生深山大谷,所在有之。树高数丈,叶似辛夷。 颂曰:今出商州、成州、峡州近处大山中,叶亦类柘,其皮折之白丝相连。 江南谓之檰。初生嫩叶可食,谓之檰芽。花、实苦涩,亦堪入药。木可作屐,益脚。 皮 斅曰:凡使削去粗皮。每一斤,用酥一两,蜜三两,和涂火炙,以尽为度。细锉用。 辛,平,无*。《别录》曰:甘,温。权曰:苦,暖。元素曰:性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沉而降,阴也。杲曰:阳也,降也。好古曰:肝经气分药也。之才曰:恶玄参、蛇蜕皮。 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本经》)。脚中酸疼,不欲践地(《别录》)。治肾劳,腰脊挛(大明)。肾冷,?腰痛。人虚而身强直,风也。腰不利,加而用之(甄权)。能使筋骨相着(李杲)。润肝燥,补肝经风虚(好古)。 时珍曰:杜仲古方只知滋肾,惟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发昔人所未发也。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按:庞元英《谈薮》:一少年新娶,后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拆。每以一两,用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痊愈。琳曰:此乃肾虚,非脚气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 旧六,新三。 青娥丸:方见补骨脂下。肾虚腰痛:崔元亮《海上集验方》:用杜仲去皮炙*一大斤,分作十剂。每夜取一剂,以水一大升,浸至五更,煎三分减一,取汁,以羊肾三、四枚切下,再煮三、五沸,如作羹法,和以椒、盐,空腹顿服。《圣惠方》:入薤白七茎。箧中方:加五味子半斤。风冷伤肾,腰背虚痛:杜仲一斤切炒,酒二升,渍十日,日服三合。此陶隐居得效方也。《三因方》:为末,每旦以温酒服二钱。病后虚汗及目中流汁:杜仲、牡蛎等分,为末。卧时水服五匕,不止更服。(《肘后方》)频惯堕胎或三、四月即堕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去丝),续断二两(酒浸焙干)。为末,以山药五、六两,为末作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肘后方》:用杜仲焙研,枣肉为丸。糯米饮下。(杨起《简便方》)产后诸疾及胎脏不安:杜仲去皮,瓦上焙干,木臼捣末,煮枣肉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糯米饮下,日二服。(《胜金方》) 檰芽 缺。 作蔬,去风*脚气,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可煎汤(苏颂)。 《药性解》:杜仲,味辛甘,性温,无*,入肾经。主阴下湿痒、小便余沥,强志壮筋骨,滋肾止腰疼。恶蛇蜕,玄参。按:杜仲降而属阳,宜职肾家之症,然精血燥者,不宜多用。 《景岳全书》:味甘辛淡,气温平。气味俱薄,阳中有阴。其功入肾。用姜汁或盐水润透,炒去丝。补中强志,壮肾添精,腰痛殊功,足疼立效。除阴囊寒湿,止小水梦遗。因其气温,故暖子宫;因其性固,故安胎气。内热火盛者,亦当缓用。 《药鉴》:气平温,味辛甘,气味俱薄,降也,阴也,无*。补中强志,益肾添精。腰痛不能屈者,同芡实、枣肉丸之神方。足疼不能践者,入*芪、苍术煎之灵丹。除阴囊湿痒,止失精梦遗,故大造丸、补阴丸皆用之也。 《本草经疏》:杜仲禀阳气之微,得金气之厚,故其味辛,气平无*。《别录》加甘温。甄权言苦暖。应是辛苦胜而苦次之,温暖多而平为劣也。气薄味厚,阳中阴也。入足少阴,兼入足厥阴经。按《本经》所主腰脊痛,益精气,坚筋骨,脚中酸痛不欲践地者,盖腰为肾之府,经曰:动摇不能,肾将惫矣。又肾藏精而主骨,肝藏血而主筋,二经虚则腰脊痛而精气乏,筋骨软而脚不能践地也。五脏苦欲补写云: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杜仲辛甘俱足,正能解肝肾之所苦,而补其不足者也。强志者,肾藏志,益肾故也。除阴下痒湿,小便涂沥者,祛肾家之湿热也。益肾补肝,则精血自足,故久服能轻身耐老。其主补中者,肝肾在下,脏中之阴也。阴足则中亦补矣。简误:肾虚火炽者不宜用,即用当与*柏、知母同入。 《雷公炮制药性解》:杜仲,味辛甘,性温,无*,入肾经。主阴下湿痒、小便余沥,强志壮筋骨,滋肾止腰疼。去粗皮,酥蜜炙去丝用。恶蛇蜕、玄参。 按:杜仲降而属阳,宜职肾家之症,然精血燥者,不宜多用。 雷公云:凡使,先须削去粗皮,用酥、蜜和作一处,炙之尽为度,炙干了,细锉用。凡修事一斤,酥一两,蜜三两,二味相和合,令一处用。 《本草乘雅半偈》:(本经上品) 辛平,无*。 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曰∶出上虞山谷,及上*、汉中。上虞在豫州,虞、虢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出建平、宜都,及商州、成州、峡州,诸山大谷中亦有之。树高数丈,叶似辛夷,又类柘叶。初生嫩叶可食,谓之棉芽。木皮状似浓朴,拆之白丝相连,江南单呼曰棉。花、实皆苦涩,亦堪入药。木可作履,以益脚也。修治,削去粗皮。每十六两,用酥一两,蜜三两,和涂火炙,以尽为度。锉细用。先人云∶杜仲,从土从中,其色褐,为土克水象,肾之用药也。腰本肾府,湿土为害,必侵肾水,而腰先受之,据名据色,可以疗也。若象形,能使筋骨相着,又一义矣。 曰∶杜,牝。仲,次,合阴,合耦,合象太阴之始生。自上而下,从外而内者也。皮络如绵,皮理如革,合至阳沦肤始尽,至阴容平始平也。平则转出为降,降则中实;中实,遂成入令矣。入则精志益,筋骨强,藏精而起亟矣。何患老之将至,余沥之有;又何患藏阴之形未充,致奉生者少,转为痿厥,及木用不及之有。既容且平,又何患长夏之土化未攘,与秋金骤敛,中含润湿之有。 (至阳沦肤始尽,所谓夏三月,此谓蕃莠,至阴容平始平;所谓秋三月,此谓容平。至阳,即太阳;至阴,即太阴。) 《本草易读》:盐水炒去丝用。恶元参、蛇皮。 甘,温,辛,平,无*。补中益精,坚筋润肝。除腰膝痛重,疗阴下湿痒。小便之余沥,脚生上虞山谷及上*、汉中。二、五、六、九月采皮。商州、成州、峡州大山中亦有之。木高数丈,叶似辛夷,其皮折之有白丝相连。川产者良。 《本草崇原》:气味辛平,无*。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杜仲木皮,状如厚朴,折之有白绵相连,故一名木绵。杜字从土,仲者中也,此木始出豫州山谷,得中土之精,《本经》所以名杜仲也。李时珍曰∶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因以名之谬矣。在唐宋本草或有之矣,《神农本经》未必然也。) 杜仲皮色黑而味辛平,禀阳明、少阴金水之精气。腰膝痛者,腰乃肾府,少阴主之。膝属大筋,阳明主之。杜仲禀少阴、阳明之气,故腰膝之痛可治也。补中者,补阳明之中土也。益精气者,益少阴肾精之气也。坚筋骨者,坚阳明所属之筋,少阴所主之骨也。强志者,所以补肾也。阳明燥气下行,故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则金水相生,精气充足,故轻身耐老。 愚按∶桑皮、桑叶有丝,蚕食桑而结茧,其色洁白,其质坚牢,禀金气也。藕与莲梗有丝,生于水中,得水精也。杜仲色黑味辛而多丝,故兼禀金水之气化。 《本草新编》:杜仲,味辛、甘,气平温,降也,阳也,无*。入肾经,补中强志,益肾添精,尤治腰痛不能屈伸者神效,亦能治足、阴囊湿痒,止小水梦遗。此物可以为君,而又善为臣使,但嫌过燥,与熟地同用,则燥湿相宜,自然无火动之忧也。 或问肾恶燥,而杜仲性燥,何以入肾以健腰?吾子加熟地尤宜,然亦似熟地之滋肾,终非杜仲之益肾矣。曰:补肾原不必熟地,余用熟地者,不过取其相得益彰也。夫肾虽恶燥,而湿气侵之,腰即重著而不可俯仰,是肾又未尝不恶湿也。杜仲性燥,燥肾中之邪水,而非烁肾中之真水也。去熟地而肾中之燥不相妨,用熟地而肾中之湿亦无碍,盖杜仲自能补肾,而非借重于熟地之助也。 或问杜仲非燥药也,而吾子谓是燥药,何据而云然乎?曰:论杜仲之有丝,其非燥药也。然而杜仲之燥,正有有丝之不肯断。夫太刚则折,大柔则不肯折矣。杜仲之丝,经火炒则断,其中之柔软为何如,而独谓其性燥者,别有义也。杜仲不经火则湿,经火则燥。不断之丝,非火炒至无丝,则不可为未非受火气迫急而为燥乎。肾恶燥。而以燥投燥,遽入往往动火,我所以教人与熟地同用也。至于肾经中湿,不特宜同熟地并施,且宜生用为妙,并不可火炒。盖肾既有湿,得熟地则增润,反牵制杜仲。一加火,则失其本性,但补而不攻,而湿邪反不得遽散。夫杜仲不炒则湿,何反宜于治湿。盖杜仲燥中有湿,湿非水气之谓也。邪湿得真水而化,生用,正存其真气耳。 或问杜仲补肾,仲景公何故不采入八味丸中?不知杜仲补肾中之火,而有动肾气,动则桂、附不安于肾宫,恐有飞越之虞,故用桂、附,而不用杜仲。然则固不可用乎,肾中有湿气,正宜加用于八味丸中,取其动而能散湿也,又不可拘执不用而尽弃之耳。 或问杜仲补肾,世人竟以破故纸佐之,毋乃太燥乎?杜仲得破故纸,而其功始大,古人嫌其太燥,益胡桃仁润之,有鱼水之喻。其实,杜仲得破故纸,正不必胡桃仁之润也。盖破故纸温补命门之火,而杜仲则滋益肾中之水,水火有既济之美,又何必胡桃仁之润哉。虽杜仲得胡桃仁之相助,亦无碍其益肾之功。然而,杜仲实无借于胡桃仁也。或云胡桃仁滋破故纸之燥也。夫破故纸用之于他药之中,未见用胡桃仁之助,何独入于杜仲之中而加胡桃仁也。谓非因杜仲而入之,吾不信也。 《本草备要》:补腰膝 甘、温能补,微辛能润。色紫入肝经气分。润肝燥,补肝虚。子能令母实,故兼补肾。肝充则筋健,肾充则骨强,能使筋骨相著(皮中有丝,有筋骨相著之象)。治腰膝酸痛(《经》曰∶腰者肾之府,转移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惫矣。一少年新娶,得脚软病,且痛甚,作脚气治,不效。孙林曰∶此肾虚也。用杜仲一两,半酒半水煎服,六日全愈。按∶腰痛不已者,属肾虚;痛有定处,属死血;往来走痛,属痰;腰冷身重、遇寒即发,属寒湿;或痛或止,属湿热,而其原多本于肾虚,以腰者肾之府也),阴下湿痒,小便余沥,胎漏(怀孕沥血)胎坠(惯坠胎者,受孕一、两月,用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山药六两,为糊丸,或枣肉为丸,米饮下。二药大补肾气,托住胎元,则胎不坠)。 出汉中。厚润者良。去粗皮锉,或酥炙、酒炙、蜜炙,盐酒炒、姜汁炒,断丝用。恶黑参. 《本经逢原》:杜仲,古方但知补肾,而《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等病,是补火以生土也。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故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但肾虚火炽,梦泄遗精而痛者勿用,以其辛温,引领虚阳下走也。 《本草经解》:杜仲气平,秉天秋降之金气;味辛无*,得地润泽之金味,专入手太阴肺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腰者肾之府,膝者肾之主也,杜仲辛平益肺,肺金生肾水,所以腰膝痛自止也。中者阴之守也,辛平益肺,肺乃津液之化源,所以阴足而补中也;初生之水谓之精,天一之水也。杜仲入肺,肺主气而生水,所以益精气,精气益,则肝有血的养筋,肾有髓以填骨,所以筋骨坚也。肺主气,辛平益肺,则气刚大,所以志强。阴下者,即篡间,任脉别络也,湿痒者湿也,杜仲辛平润肺,则水道通而湿行也。小便气化乃出,有余沥,气不收摄也,杜仲益肺气,气固即能摄精也。盐水炒则入肾,醋炒则入肝,以类从也。 《本草从新》:补腰膝。 甘温能补。微辛能润。色紫入肝经气分。润肝燥。补肝虚。子能令母实。故兼补肾。肝充则筋健。肾充则骨强。能使筋骨相着。(皮中有丝、有筋骨相着之象。)治腰膝酸痛。(经曰∶腰者肾之府、转移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筋将惫矣、一少年新娶、得脚软病不效。孙琳曰∶此肾虚也、用杜仲一两、半酒半水煎服、六日全愈。按腰痛不已者、属肾虚、痛有定处、属死血、往来走痛、属痰积、腰冷身重、遇寒即发、属寒湿、或痛或止、属湿热、而其原无不有关于肾、以腰者肾之府也。)阴下湿痒。小便余沥。胎漏(怀孕沥血。)胎堕。(惯堕胎者、受孕一两月、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山药六两糊丸、或枣肉丸、米饮下、二药大补肾气、托住胎元、则胎不堕。)肾虽虚而火炽者勿用。产湖广湖南者佳。(色*、皮薄肉浓。)去粗皮锉。或酥炙、蜜炙、盐酒炒、姜汁炒、断丝用。恶元参。(川杜仲色黑、皮浓肉薄、不堪用。)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辛,平。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其质坚韧者,其精气必足,故亦能坚定人身之筋骨气血也。)除阴下痒湿,(补皮利湿。)小便余沥。(坚溺管之气。)久服,轻身耐老。(强健肢体。) 杜仲,木之皮。木皮之韧且厚者,此为最,故能补人之皮。又其中有丝连属不断,有筋之象焉,故又能续筋骨。因形以求理,则其效可知矣。 《得配本草》:恶元参、蛇蜕皮。 辛、甘、淡,气温。入足少阴经气分。除阴下之湿,合筋骨之离,补肝气而利于用,助肾气而胎自安。凡因湿而腰膝酸疼,内寒而便多余沥,须此治之。得羊肾,治腰痛。配牡蛎,治虚汗。配菟丝、五味,治肾虚泄泻。配糯米、山药,治胎动不安。佐当归,补肝火。入滋补药,益筋骨之气血。入祛邪药,除筋骨之风寒。 去粗皮用。治泻痢,酥炙。除寒湿,酒炙。润肝肾,蜜炙。补腰肾,盐水炒。治酸疼,姜汁炒。内热,精血燥者, 禁用。肾中之气不足,因之寒湿交侵,而腰足疼痛,用杜仲温其气,燥其湿,而痛自止。故合破故、胡桃、为蟠桃果,治腰膝酸疼之胜药。若精水不足,内多虚热者,用此治之,水益燥,火益盛,其痛更甚。如略用钱许,为熟地之使,则又能理气而使之不滞。 《本草求真》:[批]温补肝气,达于下部筋骨气血。 杜仲专入肝。辛甘微温。诸书皆言能补腰脊,为筋骨气血之需,以其色紫入肝,为肝经气药。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故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且性辛温,能除阴痒,去囊湿,痿痹痈软必需,脚气疼痛必用,按庞元英《谈薮》,一少年新娶后得脚软病,且疼甚,医作脚气治不效,路钤孙琳诊之,用杜仲一味、寸断片拆,每以一两,用半酒半水一大盏煎服,三日能行,又三日全愈。琳曰:此乃肾虚,非脚气也。杜仲能治腰膝痛,以酒行之,则为效容易矣。胎滑梦遗切要。若使遗精有痛,用此益见精脱不已,以其气味辛温,能助肝肾旺气也。胎因气虚而血不固,用此益见血脱不止,戏春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功与牛膝、地*、续断相佐而成,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中;熟地滋补肝肾,竟入筋骨精髓之内;续断调补筋骨,在于曲节气血之间之为异耳。独怪今世安胎,不审气有虚实,辄以杜仲、牛膝、续断等药引血下行。在肾经虚寒者,固可用此温补以固胎元;如古方之治三四月即坠者,于两月前以杜仲八两,糯米煎汤浸透、炒断丝,续断二两,酒浸山药六两,为末糊丸,或枣肉为丸,米饮下。固肾托胎之类,绣见今时医士,不审虚实,用此安胎甚多,殊为可惜。若气陷不升,血随气脱,而胎不固者,用此则气益陷不升,其血必致愈脱无已。[批]讱刃庵书言:杜仲、续断可以安胎,少此一段义理疏出,以致贴误后人。故凡用药治病,须察脉症虚实,及于上下之处,有宜不宜,以为审用。若徒守其一曲,胎动症类甚多,若不细心揣摩,安得不守一曲。以应无穷之变,非为无益,且以增害。不通医士,多犯是弊,可惜可惜。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辛、平,无*。主腰膝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久服轻身耐老。 参张隐庵:杜仲气味辛平,得金之气味,而其皮黑色而属水,是禀阳明、少阴金水之精气而为用也。腰为肾府,少阴主之,膝属大筋,阳明主之,杜仲禀少阴、阳明之气,故腰膝之痛可治也。补中者,补阳明之中土也;益精者,益少阴之精气也;坚筋骨者,坚阳明所属之筋,少阴所主之骨也;强志者,肾藏志,肾气得补而壮,气壮而志自强也。阳明燥气下行,故除阴下湿痒,小便余沥也。久服则水金相生,精气充足,故轻身耐老也。 《本经疏证》:杜仲之治曰主腰脊痛,别于因风寒湿痹而为腰脊痛也。曰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以能主腰脊痛而究极言之也。盖木皮之厚无过于杜仲,犹人身骨肉之厚无过于腰脊,木皮皆燥,独杜仲中含津润,犹腰脊之中实藏肾水。肾者藏精而主作强,此所以得其敦厚津润以补其中之精,并益其精中之气,而痛自可已。然敦厚津润,气象冲容,魄力和缓,何筋骨之能坚,志之能强?殊不知味之辛,即能于冲容和缓中发作强之机,而于敦厚津润中,行坚强之势,且其皮内白丝缠联,紧相牵引,随处折之,随处密布,是其能使筋骨相著,皮肉相帖,为独有之概,非他物所能希也。虽然,坚筋骨强志,皆腰脊以内事,谓之补中益精气可矣。阴下痒湿,小便馀沥,腰脊以外事,何又能除?夫肾固主收摄一身水气,分布四藏,以为泣为涎为汗为涕为唾而伸其变化云,为是之谓作强,是之为技巧,假使所居之境,所治之地,而渗漏不已,关键无节,又安得筋骨之能坚,志之能强!故惟能除阴下痒湿,小便馀沥,而后筋骨可坚,志可强,实皆腰脊以内事,不得云在腰脊外也。即别录所注脚中酸疼,不欲践地,尚是腰脊以内事,盖惟下一欲字,已可见其能而不欲,非欲而不能也。夫脚之用力皆出于腰,设使欲而不能,是脚不遵腰令,今曰不欲,则犹腰之令不行于脚,故曰尚是腰脊以内事。 《本草便读》:杜仲。气温而浓。味甘且辛。益肾培肝。腰膝虚疼用取治。除寒胜湿。筋皮连续类相求。(杜仲其树一名木绵。杜仲即其皮也。折之有丝不断。色紫独入肝经。味辛甘而温。善祛逐下焦寒湿。邪去则肝得温养。以遂其生发之性。乙癸同源。子实则母不虚。故又能补肾也。须知杜仲祛邪之力有余。补养之功不足耳。) 《本草撮要》:味苦辛。入足厥阴经。功专治肝虚。得羊肾治肾虚腰痛。得牡蛎治虚汗。得糯米、山药、枣肉治胎漏胎坠。得补骨脂、青盐、枸杞能壮肾阳。或酥酒炙。蜜炙盐酒炒。姜汁炒。炒断丝用。恶元参。 《本草害利》: 〔害〕肾虽虚,而火炽者不用。 〔利〕甘辛温,入肝肾。强筋壮骨,益肾添精,治腰膝疼痛,利遍体机关,亦治阴下湿痒,小便淋沥。 〔修治〕二、五、六、九月采皮,凡使削去粗皮锉,或酥炙、酒炙、蜜炙、盐酒炒、姜汁炒、断丝用。产湖广,湖南者佳。色*,皮薄,肉厚,如色黑、皮厚、肉薄,不堪用。 《本草分经》:甘,温,微辛。入肝经气分。润肝燥,补肝虚,又兼补肾。能使筋骨相着,补腰膝。 《本草思辨录》:本经杜仲主腰脊痛,脊有误作膝者,注家即以腰膝释之。不知杜仲辛甘色黑,皮内有白丝缠联,为肝肾气药非血药。其温补肝肾之功,实在腰脊。性温化湿而甘能守中,不特腰脊痛可止,即阴下痒湿小便余沥何不可已。别录谓脚中酸疼不欲践地。不俗之故,自在腰脊,与不能有异。总当以主腰脊痛为用是物之主脑。即后世治频惯堕胎,亦岂为脚膝事哉。 《本草择要纲目》:(凡用削去粗皮。用酥油和蜜涂炙。细锉用。) 辛平无*。沉而降。阴也。 腰膝痛。益精气。坚筋骨。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脚心酸痛。不欲践地。润肝燥。补肝经风虚。盖肝主筋。肾主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甘温则能补。微辛则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恶(玄参) 《玉楸药解》:味辛,气平,入足厥阴肝经。荣筋壮骨,健膝强腰。 杜仲去关节湿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挛,益肝肾,养筋骨。 《饮片新参》: 形色:色紫黑,形如木皮,断之有丝茧状。性味:苦温微辛。功能:补肾气,强腰脊。分量:三钱至一两。用法:盐水炒用,或生用。禁忌:肝肾有热,及外感腰痛者忌用。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上虞山谷又上*及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阴干。 上虞在豫州,虞、号之虞,非会稽上虞县也。今用出建平、宜都者,状如浓朴,折之多白丝为佳。用之薄削去上甲皮横理,切令丝断也。 《中药大辞典》 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树皮。为了保护资源,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药材规格大小,剥下树皮,刨去粗皮,晒干。置通风干燥处。 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分布长江中游及南部各省,河南、陕西,甘肃等地均有栽培。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此外,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先须削去粗皮,用酥、蜜和作一处,炙之尽为度;炙干了,细剉用。 凡修事一斤,酥二两,蜜三两,二味相和,令一处用也。 《中药大辞典》 杜仲:除去粗皮,洗净,润透,切成方块或丝条,晒干。 盐杜仲:先用食盐加适量开水溶化,取杜仲块或丝条,使与盐水充分拌透吸收,然后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有焦斑为度,取出晾干。(每杜仲斤,用食盐3斤)杜仲经炒制后,则杜仲胶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 1.杜仲具有使小鼠胸腺萎缩的作用,能够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红细胞膜稳定性,提高体液免疫功能,有较好的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 2.杜仲有强心、降压作用,对正常家兔冠状动脉及肾血管在低浓度时多数引起血管扩张,浓度过高时反而出现收缩。 3.杜仲有促进肝糖元堆积、使血糖增高的作用。 4.杜仲有抗炎的作用,能增加血液中皮质醇的分泌。 5.杜仲能增强动物活动能力,抗冻、耐缺氧能力,能显著提高血液中cAMP和cGMP水平。 6.杜仲有镇静、镇痛作用。 7.杜仲能显著抑制大鼠离体子宫的自发活动,降低其频率和收缩强度。 8.杜仲有抗细菌和抗真菌作用。 9.杜仲有明显抗肿瘤作用。 10.杜仲有抗凝血作用。 11.杜仲能延缓衰老,对大鼠肝脏、肌肉的脂质 化有明显保护作用。 12.杜仲可促进人体的皮肤、骨骼、肌肉蛋白质胶原的合成和分解,具有促进代谢、防止衰退的功能。 13.杜仲有利尿作用。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陶御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3。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xgls/110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水津匮乏和水津不化有何区别论中医之渴
- 下一篇文章: 秦宝斋迎春拍卖临风傲雪张寒杉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