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过程,往往在年轻时甚至儿童时期就已开始发生,并在进入晚期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潜伏期和无症状状态。而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动脉斑块、动脉狭窄和动脉闭塞也被证实是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指标。对于这么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心血管风险风向标,全国甚至全球究竟有多少无症状人群,颈动脉中度(50%狭窄)和严重狭窄(70%狭窄)的患病率究竟有多少呢?近日,公布在TheLancet子刊上的一项由北京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及哈佛大学学者共同参与的研究[1],首次对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患病人数和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

文章标题: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全球和地区患病率、疾病负担和危险因素到年,全球有20亿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这项研究共对来自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59项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来看下数据发布:有45篇(76%)是在过去10年(-19年)发表的、34篇(58%)同时包含城、乡数据;59篇研究中有21篇(36%)提供了年龄特异性的患病率、30篇(51%)提供了性别特异性的患病率;分别有28篇包含高收入国家数据、31篇包含中低收入国家数据。根据《年欧洲心血管疾病临床预防指南》中所说,目前认为正常IMT值应1.0mm;当颈动脉1.0<IMT≤1.2mm时,可被认为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当颈动脉1.2IMT≤1.4mm时,可认为存在颈动脉斑块;若IMT>1.4mm时则可认为存在颈动脉狭窄。一起来看看这59项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

图1:在30-79岁人群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A)、颈动脉斑块(B)和颈动脉狭窄(C)的年龄和性别特异性患病率先来看图1,图中的实线代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的估计值,阴影区域表示95%CIs,而每个圆则代表一个有贡献的数据点。从图中不难发现,颈动脉IMT增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且男性的患病率始终高于女性。男女性各年龄段患病率的具体数据,我们用下面这张表来讲清楚——表1:按年龄、性别估算30-79岁人群颈动脉IMT增加、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

先来看颈动脉IMT增加的患病率,可以看到在55岁以后男女性的患病率增幅较前就有了明显的增加,而在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中,也存在同样的55岁后增幅扩大现象。但无论增幅如何,女性的患病率始终都低于男性。来看最后一行,研究估计到年,30-79岁人群中颈动脉IMT增加的患病率约为27.65%(95%CI16.9-41.3)、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约为21.15%(95%CI13.2-31.5)、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估计为1.5%(95%CI1.1-2.1)。表2:估算年与年相比,全世界颈动脉IMT增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患病人数及患病率百分比变化

再来看表2,表中详细对比了年和年,颈动脉IMT增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患病人数。首先是颈动脉IMT增加,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患病人数从年的6.77亿上升至了10.67亿,患病率总体上升约57.49%;其次是颈动脉斑块的患病人数,由年的5.13亿增加至8.16亿,患病率增加了58.97%;而总体患病率增幅最大的属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达59.13%。需要注意的是,在所有年龄段中,颈动脉IMT增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增幅最大的年段为50-59岁,因此若家里父母或长辈正处在这个年龄段,医院做个颈动脉双侧超声检查!

好了,接下来该具体说说各地区的情况了。

图2:年各区域的各年龄组颈动脉IMT增加(A)和颈动脉斑块(B)患病人数从图上看可能找不到中国对应的地区,翻了翻补充材料才知道中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划分在了西太平洋地区(小编应该不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吧……),没错,就是图上那两根比别人高出一大截的柱子。文中指出,西太平洋地区是全球颈动脉IMT增加患病人数最多的地区[3./9.亿例;(95%CI.71–.73);占33.36%],在总共9.25亿中占了约33.36%,约3.2亿;当然也是颈动脉斑块患病人数最多的地区[2./7.亿(95%CI.96–.22);占33.20%],在总共约7.3亿人中占了33.2%,约2.4亿。再来看看别的地区,非洲地区的颈动脉IMT增加患病人数所占比例最小(万例,占6.21%),而地中海东部地区颈动脉斑块的患病人数占比最少(万例,占6.15%)。按年龄来说,非洲地区、东南亚地区和东地中海地区颈动脉IMT增加和颈动脉斑块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组为50-59岁,而美洲地区、欧洲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患病人数最多的则是60-69岁的人群。占全球患病率约三分之一的我们,该怎么办?研究者在研究讨论中总结,到年,全球30~79岁人群中预计:27.6%颈动脉IMT1.0mm,即约10.7亿人“中枪”,较年增加57.46%;21.1%存在颈动脉斑块,也就是约8.2亿人,较年也增加了58.97%;1.5%有颈动脉狭窄,也就是万人存在颈动脉狭窄,比年增加了59.13%。而且数据中可以看到,颈动脉IMT增加、颈动脉斑块和颈动脉狭窄在老年人中比年轻人更常见,在男性中比女性更常见。表3:各危险因素对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研究也将59个研究中所包含的几大危险因素进行了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出,年龄、男性、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与颈动脉IMT增加的风险相关;而颈动脉斑块的显著危险因素为男性、吸烟、有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高收缩压和低HDL。

图3:研究纳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文章所调查的位置从上面这张图其实不难看出,国家的发展情况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也是有一定关系的。中国处于中低收入的西太平洋地区,可以看到来自中国的研究可不少,西太平洋地区的数据来自中国、日韩及澳大利亚,而中国数据是最多的,因此作为全球范围内约三分之一的颈动脉IMT增加、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西太平洋地区,中国确实该“捏把汗”了。先前的研究表明,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很大关系[2],是中老年心血管疾病发生和致死的有效预测指标。而哈尔滨医院于波[3]等此前也指出,斑块负荷在预测冠脉事件中更有优势。只要有斑块,不管是之后斑块缩小、斑块稳定还是进展,发生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均升高。对有斑块的患者要纠正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等危险因素。但即使斑块较前减少,其危险也较高,应服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预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sltx/1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