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医中药,哪有你的祖先和今天的你
白癜风危害 http://www.qfl168.com 百岁年华(广东)健康科技发展研究有限公司 名家名方名店合作平台 名医名言一百句 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王肯堂《肯堂医论卷中杂记》 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杨泉《物理论》 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4、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温载之《温氏医案咳嗽》 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 ——王叔和《脉经序》 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 ——李梃 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8、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 ——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褚澄《褚氏遗书》 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 ——陈梦雷 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 ——王秉衡《重庆堂随笔卷上论治案》 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张机《伤寒论原序》 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 16、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 17、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 ——王叔和《脉经序》 18、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 ——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最忌服表药》 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 ——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 20、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 ——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21、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22、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23、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 ——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24、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 ——梁拓轩《疠科全书自序》 25、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辨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 ——吴仪洛《本草从新原序》 26、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 ——赵宜真《秘传外科方总论》 27、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陈士铎《洞天奥旨卷十六劝医六则》 28、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 ——吴尚先《理渝骈文续增略言》 29、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 ——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30、寸尺弱,勿汗,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 ——程钟龄 31、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 ——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32、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 ——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 33、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 ——褚澄《褚氏遗书》 34、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35、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 ——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序》 36、医以济世,术贵乎精。 ——吴尚先《理渝外治方要略言》 37、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 ——吴尚先《理渝骈文》 38、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 ——华佗《中藏经察声色形证决死法》 39、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草本典卷二十二》 40、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 ——李中梓《医宗必读?用药须知内经之方法论》 41、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 ——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五》 42、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针灸孔穴主对法》 43、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 ——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 44、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徐廷祚《医粹精言卷一胞以为怀》 45、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 ——程国彭《医学心悟》 46、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 ——沈李龙《食物本草会纂病机赋》 47、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 ——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 48、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 ——顾仪卿《医中一得》 49、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程国彭 50、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 ——孙一奎《赤水玄珠序》 51、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 ——郭霭春 52、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53、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 ——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54、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 ——聂尚恒《活幼心法?卷一》 55、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56、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 ——张从正《儒门事亲》 57、医之临病,胜于临敌。 ——怀远《医彻?卷四医箴疗医》 58、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 ——李东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卷三》 59、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 ——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 60、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旨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与医乎? ——朱震亨《局方发挥》 61、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 ——赵雄驹《伤寒论旁训?序》 62、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 ——吴瑭《医医病书》 63、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64、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 ——孙思邈《千金翼方?序》 65、人知君相不易为,不知医士不易为。盖君相之生杀人也,其道显而共闻;医士之生杀人也,其道微而难辨。 ——李中梓《诊家正眼尤序》 66、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 ——张景岳《类经论治类四失》 67、医本期于济世,能治则治之,不必存贪得之心。近率以医为行业,谓求富者莫如医之一途。于是朋*角立,趋利若骛。入主出奴,各成门户。 ——赵学敏《串雅内编》 68、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 ——孙思邈《千金翼方》 69、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 ——《幽梦续影》 70、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多,身体好。不知保养不算巧。 ——庄邺策 71、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 ——《丹溪心法》 72、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息。 ——《卫生宝鉴》 73、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 ——《寿世保元》 74、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 75、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 ——《抱朴子》 76、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 ——《老老恒言》 77、大喜荡心,微抑则定;甚怒烦性,稍忍即歇。 ——《退庵随笔》 78、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淮南子》 79、士商失业,动辄悬壶,朝读方歌,夕已行道,《素》、《灵》、《内》、《难》,本未知何种书名;张李刘朱,雅不识何时人物,解得 汤剂,公然自翊万能,此不学无术,误人误己,其弊曰妄。 ——张山雷《*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宣言书》 80、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81、做人要有人格,看病要有医德,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缺此不可为良医。 ——秦伯未?语,摘自吴大真等辑《秦伯未医文集》 82、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须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极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乌容不慎,如是者谓之心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园心小胆大论》 83、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详明,勿持两可,如是者谓之胆大。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园心小胆大论》 84、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观,忌心勿起,贪念罔生,毋忽贫贱,毋惮疲劳,检医典而精求,对疾苦而悲悯,如是者谓之行方。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园心小胆大论》 85、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诗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胆大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后晋?刘昫《旧唐书?孙思邈传》 86、禀赋有厚薄,年岁有老少,身形有肥瘦,性情有缓急,境地有贵贱,风气有柔强,天时有寒热,昼夜有重轻,气色有吉凶,声音有高下,受病有久新,运气有太过不及,知常知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园。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 87、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岳美中?语,摘自周风梧等主编《名老中医之路》 88、凡做学问都有一个精与博的辨证关系,属于基础理论部分,必须要达到精通、精纯的程度;非基础的,但直接或间接与本学科有关的以及一般知识,便须博览,要广泛地涉猎。 ——任应秋?语,摘自周风梧等主编《名老中医之路》 89、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自序》 90、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晋?杨泉《物理论》 91、(医)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 ——明?万全《新刊万氏秘传幼科发挥?肺所生病》 92、(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云林暇笔》 93、大医精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94、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5、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96、凡为医道,必先 ,然后正物。 者,谓明理以尽数也;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97、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和柔。 ——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 98、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99、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医非仁爱不可托,非廉洁不可信。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卷十一》 《古老中医济世安民》 名人名方两百句 以下句名人名方,是历代中医名家呕心沥血总结的治病、用药经验,句句金玉良言。聪明的你赶快收藏,有事无事翻一翻,多年困惑可能会被轻松点破,并悟出许多新的东西… 1、止咳常用麻*(寒热皆可用炙麻*,热证可配银花、前胡、*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2、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丸胜在平和)。 3、疏肝莫忘麦芽(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4、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5、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6、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7、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8、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9、百病挟痰。 10、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11、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12、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1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4、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15、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16、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脾气喜升,胃气喜降。 19、脾喜燥而恶湿。 2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21、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2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23、百病生于气。 24、久病必虚,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25、久病必瘀。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久病必瘀,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6、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27、久病先针足三里。 28、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9、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30、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1、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32、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33、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34、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35、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6、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7、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39、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40、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41、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 4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43、大*去积,水荡之也; 去积,火燎之也。 ——清代高鼓峰 44、*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4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4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代汪昂《医方集解》 4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4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5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51、秦艽退*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代程杏轩《医述》 52、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53、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54、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55、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则痛。 56、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57、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5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59、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60、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61、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62、《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莝者,疏涤肠胃也;开*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63、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64、(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65、《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66、《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67、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68、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9、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70、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71、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72、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73、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4、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75、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76、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77、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78、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79、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80、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81、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82、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83、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84、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85、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86、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87、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88、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89、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90、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91、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92、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可通。 —李士材 93、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北方医话》 94、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 95、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古今医案》 96、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周学海医学全书》 97、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98、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99、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腻热在肝胆,苔*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张聿青医案》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张聿青医案》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医贯》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医宗必读》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吴医汇讲》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医方集解》。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 、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医学入门》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二阳之病发心脾。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 、甘温除大热。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 、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 、*疸必伤血,治*要活血。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 、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 、六淫之速,莫过风、火。(牢记此句,对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或许有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泻,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一号方代茶饮》 非喝药乃琼浆 家必备保健康 年1月23日,国家卫健委医*医管局发布了《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的通知》,此次试行第三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首次提出了中医治疗的方案。1月28日,《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通知》发布,本次方案再次对中医治疗进行了修订,完善疾病病机、定义和治疗方药,并首次提出临床观察期中成药的应用。 1月28日,新华社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钟南山在采访中提到:我们也在考虑中医的作用,中医一开始就要介入,别到 不行了才看。在广东就是这么做,在很多地方也这么做。 依新冠病*感染的肺炎临床特征,此病术语中医疫病的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湿、*、淤、闭”,病位在肺、脾,可伤络入血。 针对此疫,《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 版)》中提到防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一号方成分包括:苍术3g,金银花5g,陈皮3g,芦根2g,桑叶2g,生*芪10g(开水泡,代茶饮,7-10天) 这个方子的主药是*芪,这是中医的宝贵经验。《*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芪就起到这个作用。方中以金银花清上焦肺卫之热,苍术芳香辟秽,共为臣药。陈皮、芦根、桑叶对肺热咳嗽,也有一定的防治功效。 此方特别适合新冠肺炎预防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rybw/7423.html
- 上一篇文章: 新型冠状病*肺炎浅析新型冠状病*肺炎
- 下一篇文章: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海风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