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鸣·叁将于年5月30日-6月1日预展,于年6月2日12:30正式举槌。本次拍卖共余件,为您呈现多件精美绝伦的明清瓷器。

明清两代,宜兴生产一种带釉的陶器,由于这类产品和宋钧窑有某些相似之处,宜兴钧陶在明代中叶被称为“宜钧”或“欧窑”,是宜兴陶艺中可以与紫砂相媲美的艺术品。由于其丰沛的文化积淀和艺术含量而得到历代宫廷的青睐。

自唐宋以来,中国瓷器已成为国家财*的重要来源之一,到明清二代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前代所不及。明清瓷器是瓷器工艺发展的成熟时期,在制陶工艺的发展历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代的瓷器发展可谓是承上启下,艺术风格不可忽视,追求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欧窑是明代制瓷名窑之一,最早的记载能追溯到明人所著《荆溪疏》和《阳羡名陶录》。“欧窑”的得名与明代万历年间宜兴陶工欧子明所烧宜钧器形端重、釉彩绚丽且出品精良有关。清人许之衡认为:“欧窑,一名宜均,乃明人欧子明所制,形式大半仿钧,故日宜均也。”“欧窑妍且垮,绚丽同晨葩”、“灰中有兰晕,艳若蝴蝶花”,这是人们对欧窑釉色绚丽多彩的赞句。它的釉色以天青、天蓝、云豆等色居多,还有葡萄紫,也有似越窑的缥色、甜白、淡青二色。由于烧造时间不是很长,所以现存于两岸故宫和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欧窑作品并不是很多,由此也显得这个品种极为珍贵。

LOT明晚期宜钧釉玉兰花杯高:9.5cm.参阅:《历代名瓷图谱》,项元汴编,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年,页49

拍品以玉兰造型饰之,象生玲珑,小巧隽秀,捏塑工匠手法极为细腻。紫砂为胎,除足端涩胎,显露出紫褐色的胎骨外,其余处蓝釉和乳白釉交互使用。

LOT明晚期宜钧釉玉兰花杯(带盒图)

釉汁流淌全身,呈现出细小波浪纹,异常美丽。整器小巧玲珑,窑变釉色瑰丽,使人见之便觉优雅,置于案头,可伴诗心清华。宜钧釉器存世数量相对较少,如此造型小杯更是罕见。

LOT明晚期宜钧釉玉兰花杯(多面图)

明代项元汴所著《历代名瓷图谱》著录有一件明成窑紫玉兰酒杯,其造型与本拍品极为近似,可见帝王审美的一脉相承。

鲍尔藏瓷

在历史的长河中,“欧窑”的制作巅峰只存在于16世纪——18世纪,在这短短的时间内都受到了明清两代君主的追捧,自16世纪以来“欧窑”就有陆续进贡于朝廷,大多为文房小件及仿古观赏器,这一点在:《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钧窑瓷器》故宫出版社;《清宫活计档》;《同治元年陈设档》;《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民国清室善后委员会;《哥瓷雅集》故宫博物院馆藏及出土哥窑瓷器荟萃,中都有提到。

LOT清乾隆紫砂胎炉钧釉汉方壶高:19cm.来源:抄家物资退赔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页,图

唐英在《陶事碑》中表示:“炉钧釉,色在广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过之”。其制作方法是先将紫砂壶“本烧成品”,再施加釉料,入窑二次烧造成。

LOT清乾隆紫砂胎炉钧釉汉方壶(细节图)

汉方壶是历史上传统经典壶型,其造型源自陶钫。钫是春秋时期的一种青铜制方口大腹的容器,汉方壶由此得名。壶体扁方形,方口方底。壶流以四分之三平贴壶身,壶鋬寓方,呈长弧形,钮为桥梁式。壶盖呈拱面,壶盖密压盖口吻合,壶身略显修长而高耸,削肩平整。紫砂内胎,通体满施炉均釉,釉彩斑斓华丽,静谧幽雅。炉钧釉属于低温铅釉,自清初就出现了华凤翔、董清元等汉方壶制作高手以及淡然斋、清远斋等著名作坊。通体观之,整壶釉色光泽涵蕴,典雅清幽,线条简练,挺拔峻峭,方中寓圆,气势慑人,于沉稳优美中又不失动感,呈现简约大方气概。

LOT清乾隆紫砂胎炉钧釉汉方壶(底部图)

年北京巨力秋拍Lot,成交价1,,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据民国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记载:“至清代唐瑛亦曾于景德镇仿制欧窑,但明欧窑多数橘皮釉,而唐仿无之,其釉又于乾隆时器无异。”从此记载来看,欧窑从创烧起直至清代都受到了宫廷的重视,至乾隆一朝,下令督陶官唐瑛仿制也未果,可见其烧制难度及工艺的复杂性,虽然清代中期至晚清在宜兴当地都有紫砂胎仿钧窑之作品,但是质量和釉色及韵味大不如明中至清早期的水平了。

LOT清道光“行有恒堂”定烧欧窑兽耳鼓钉洗款识:“行有恒堂”四字楷书款直径:13.5cm.

该件洗为鼓式,紫砂为胎,胎骨厚重,器身外上下对称各装饰一圈突起的乳钉,两侧置双兽耳。通体施宜钧釉,取法宋代钧窑,釉汁肥厚,釉色宝光内蕴,淡雅清新,使人见之便觉优雅,陈设于书房文案,清新静雅,古朴有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房佳器。

LOT清道光“行有恒堂”定烧欧窑兽耳鼓钉洗(底部图)

“行有恒堂”典故出自《周易·孔易阐真·大象传》:“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恒,有终也。行不妄行,行必有恒。行有恒者,有终之行,真履实践,行必有成。”“言有物”是语言规范,不信口开河,不胡言乱语。“行有恒”是做事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心志专一。

行有恒堂主人为第五代定亲王载铨(-),主要活动在道光、咸丰时期,为道光股肱之臣,声名显赫权重一时。初封二等辅国将*,再晋封辅国公,授御前大臣、工部尚书、步*统领,袭爵,晚年出掌宗人府,深得道光、咸丰二帝的信任,道光末年,受顾命。

定府主人载铨雅好收藏,在当时还是盛名一时的皇家收藏大家。他在清代道光、咸丰二朝设计定制了大量的艺术品。“行有恒堂”是其专用的堂名款,故带有“行有恒堂”款的器物即是亲王订制作品。载铨工诗,富收藏,著有《行有恒堂集》,国家图书馆藏有道光戊申(道光二十八年,年)九月刊印的两卷本《行有恒堂初集》上,题写“定邸定郡王著”。汤金钊、何春煦二人在开篇序文中,分别称作者为“行有恒堂”和“行有恒堂主人”。

行有恒堂所在的定王府地址,最早见昭梿所撰《啸亭续录·卷四》“京师王公府第”之记载。定王府原为巽亲王府,府址在西四缸瓦市一带。在《京师坊巷志稿》中,也有相同的内容记载。第一代定亲王是乾隆皇帝长子永璜,乾隆十五年(年)永璜病逝,追封为“定安亲王”;第二代由永璜长子绵德承袭,后绵德获罪,其定郡王爵位由永璜二子绵恩承袭;三代定亲王是绵恩,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年)晋封亲王,道光二年卒,追封为“定恭亲王”;第四代定亲王是奕绍,绵恩子,原袭贝勒,道光二年六月晋封,道光十六年卒,追封为“定端亲王”;第五代定亲王是载铨,奕绍子,道光十六年袭定郡王爵,追封为“定敏亲王”。

由于清代满族皇族贵戚深受汉人文化影响,他们习书作画并吟诗赋文,各有自己的斋堂号,以附风雅。载铨年少好学,且以文名,很早就有堂号,乃风气所至,实属自然。载铨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故“行有恒堂”款的器物颇有宫廷御用之风。此类作品精工细作,工艺上乘,制作水平与官窑器不相上下,甚至某些精品更胜官窑一筹。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带有堂名款识的瓷器是皇亲贵戚的一种特权象征,也是家族显赫的一个标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rybw/1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