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侯氏黑散
北京皮肤科医院地址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10126/8627172.html 本文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注意事项请参见:安全地使用中药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礬石三分,*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 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菊花克,白术30克,防风30克,桔梗24克,*芩15克,细辛9克,茯苓9克,牡蛎9克,人参9克,矾石9克,当归9克,干姜9克,川芎9克,桂枝9克。 上14味,共为细末,酒服3克。余服法同上。 注:若用汤剂,取上分量的三分之一,水煎二次兑匀,分二次温服。 除湿蠲痹,散风活络。 中风,恶寒发热,头痛目眩,肢体痠重,麻木不仁,手足不遂,言语蹇涩,脉浮弦而滑者。 本方为中风挟寒之证治。 大风者,乃剧烈之邪风也。风寒之邪直中脏腑而为病。四肢者为诸阳之本,中阳不运,又被风寒之邪所痹,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中阳不足,故恶寒;不足,中气虚馁之谓也。本方证为中焦阳虚挟风寒是也。 又,本方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乃脾虚生痰,痰浊被风邪鼓动上侵清窍所致。本方在益气健脾、清肝散风基础上加矾石,降气化痰,痰消眩自止。本方提示矾石可用于痰浊上蒙引起心律失常的一些疾病。 方中大量用菊花祛风清热,为君药,《本经》谓其“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防风为臣,《本经》谓“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菊花配防风,善驱表里之风;百病以胃气为本,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故佐以人参、茯苓益气健脾,培土宁风;风气通于肝,用当归、川芎益肝血且搜肝气;气虚湿胜必生痰,又有白术益气祛湿,桔梗开肺祛痰,矾石善化风痰;风者,善行而数变,夹寒亦能夹热,故用桂枝、干姜、细辛以祛寒,*芩以清热,牡蛎潜阳,寓降于升。使以温酒,引诸药达于周身经络。禁一切鱼肉大蒜者,恐其动风助热也。 《金匮要略论注》曰:此为中风家挟寒而未变热者治法之准则也。谓风从外入夹寒作势,此为大风,证见四肢烦重,岂非四肢为诸阳之本,为邪所痹而阳气不运乎!热但见于四肢,又犹愈体重不胜乎。证又见心中恶寒不足,岂非渐欲凌心乎!然燥热犹未乘心,不犹愈于不识人乎!故侯氏黑散用参、苓、归、芎补其气血为君;菊花、白术、牡蛎养肝脾肾为臣;而加防风、桂枝以行痹着之气,细辛、干姜以驱内伏之寒,兼桔梗、*芩以开提肺热为佐;矾石所至祛湿解*,收涩心气,酒力运行周身为使;庶旧风尽出,新风不受。且必为散,酒服至六十日止。又常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盖邪渐侵心,不恶热而恶寒,其由阴寒而可知,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故先以药填塞胸中之空窍,壮其中气,而邪不内入,势必外消。此即《内经》所谓寒其空窍是为良工之理,若专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出,而至门洞开出而复入,势必莫御耳。(徐忠可) 注:此条引文论述诸药君臣佐使与本方论的方解之君压佐使不一致,望读者自酌之。 《金匮要略编注》曰: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风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故用参、术、茯苓健脾安土,芎?宣血养血为助,桂枝引导诸药而开痹着,以矾石化痰除湿,牡蛎收阴养正,桔梗开提邪气,而使大气得转、风邪得去,*芩专清风化之热,细辛祛风而通心肾之气相交,以酒引群药到周身经络为使也。(沈明宗) 总之,本方祛风、除热、补虚、下痰之法咸备,足以抵御大风,故用“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之要方也。 1.方后所注:“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意在祛风散寒,使表里风寒之邪尽去,以通阳宣。以后六十日,“禁诸热食,常宜冷食,使药积腹中不下”,意在温养气血,使气血充沛,中阳健运,使风寒之邪不再入侵。热食可助药力,冷食以制药力之辛温过热,意义不大。 2.本方之味寒热并投,故临证不宜于中风之肝阳暴张,气血上逆以痰火搏结,蒙闭诸窍者。 3.服药期间禁葱蒜。 1.《外台》治风癫。 2.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原发性高血压,不包括症状性高血压。但多发于老年,成为老年性的常见病。症见:头晕目眩,耳鸣眼花等。祖国医学认为是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空窍所致。若见上症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脉弦而有力者,可用本方平肝熄风。 3.眼疾:眼疾是指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角膜生云雾。目为肝窍,肝阳上亢,上扰空窍,故眼前发黑,视物不清;肝气犯脾,水湿上泛,则目生云雾。可用本方加乌贼骨,熄风退雾,则眼疾可愈。 4.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是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多发于中年以上患者,与动脉硬化有关,可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临床上常表现为突然的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祖国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多久病体虚,风邪得以乘之,阻碍经气,形成瘫痪。由于是因虚所致,故用本方填窍以熄风,窍得填则新风不能入,旧风不能容,其症可愈。其服用方法、按散剂服法用之。(以上引《古方新用》甘肃人民出版社,) 5.根据文献和临证实践,本方用于风邪直中脏腑,邪在心脾,但病虽直中,而症状较轻,故用于中风初期而见本方证者;但有者用于中风后期之气血不足,而运行不利,并可兼有风寒之邪而致半身不遂,然一般无明显的阳亢内热之象者。 6.本方也适用于风寒湿痹,而湿偏重,平素脾虚者,包括今之各种类型关节病,如常见之风湿性关节炎,或诊断依据不足之“风痹”、“顽痹”、“指趾麻木”等均可按本方证酌用之。 ?(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1.人参再造丸(又名再造丸):祁蛇、炙龟板、玄参、炙香附、天竺、羌活、乌药、细辛、赤芍、黑附子、炙虎骨、炒青皮、炒僵蚕、炒白术、骨碎补、*参、沉香、制乳香、制没药、母丁香、麻*、山甲珠、白芷、制大*、熟地、姜*、制首乌、茯苓、草豆蔻、紫豆蔻、藿香、川芎、*芪、天麻、*连、炙白附子、防风、萆薢、肉桂、甘草、当归、地龙、炙松香、山羊血、威灵仙、葛根、全蝎、桑寄生、麝香、犀角粉、高丽参、菊花、血竭。制蜜丸,治中风中痰、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手足拘挛、左瘫右痪,半身不遂。(《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2.活络丹(又名小活络丹、小活络丸):川乌、草乌、地龙、炮天南星、乳香、没药。酒糊为丸,治风寒湿痹,肢体疼痛,拘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白金丸又名矾郁丸、白玉化痰丸、癫痫白金丸:白矾、郁金各等分(现中成药药用剂量比例为3:7)。为细末,皂角汁为丸(现多制成糊丸及水丸,每服3~6克,日1~2次;如炼蜜为丸效更佳,一般9克重,日1~2次,每次1丸)。功能豁痰安神。治喉风、乳蛾,及痰阻心窍而致癫发狂,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外科全生集》)注:现代临证,本方炼蜜为丸治血脂高有良效。 4.白矾汤:白芍12克,白矾6克,当归10克,牡丹皮10克,柴胡6克,附子3克。水煎服,治钩吻中*。(《辨证录》) 1.本方佳处,全在平肝熄风,内风不动,则不与外风勾结,此便是阻截之法。喻西江盛称其用牡蛎、矾石堵御之妙。予请为进一解,当实卫气以为城垣,当养荣血以坚壁垒。若使药积腹中,以为堵截,吾恐风不得入者,气血亦由此不通,无怪误解填塞空窍者之滋议也。(《医方考》中医古籍出版社,) 2.《金匮》中有关情志病探讨:金匮中情志异常的病证很多,有的为独立存在,有的为兼证。病因主要有:……风邪热*扰心:百合病、孤惑病、栀子豉汤证、风引汤证、侯氏黑散证、防己*芪汤证。(《中医药研究》;2:15~16) 3.《金匮》之侯氏黑散,多少年来没有被人重视,从古代的医典文献(除《外台》载治风癫外)及现代的临床报导中,很少见到此方的正确论述,以及临床运用和评价。诸如陈修园、尤在泾、陈云来辈,虽对此方有过解释,但都偏重于补虚填窍之说,仅不过是以经解经而已,对其真正价值未能解透。致使这一临床上有实际疗效的方剂销声匿迹,无用武之地,诚为憾事。仲景创立此方,并例为治中风之首方,决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意义。……对此方仅有此一条论述,其它别无所载。但我们在这一启示下,结合分析药物的组成,试用于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不少患者,获得显著疗效。(《经方发挥》山西人民出版社,) ?(仅供学习之用,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每个人体质病情有异,切勿自行用药) 1.中风(半身不遂) 孙××,男,70岁。患者于晨起时发现左半身瘫痪,但语言仍清晰,神志清楚,伴有发热,恶寒。舌红苔薄白,脉浮。辨证为半身不遂的中风证。先以小续命汤解其外候,而后用本方治疗:菊花克,白术30克,防风30克,桔梗24克,*芩15克,细辛9克,干姜9克,*参9克,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9克,生牡蛎9克,矾石9克,桂枝9克。共为细末,每服3克,开水冲服,一日二次。开始服20天,吃热食;中间20天,吃温食;后20天,吃冷食,共六十天为一疗程,禁食鱼肉、大蒜。 服药期间,经常观察,自感上下肢渐有力,但服至50天后,腹满纳减,服至60天,停药后,腹满又消失,食欲好转,上下肢能自动活动,不需人搀扶而能步行。 祖国医学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风一证,是体虚而风中之,故用本方填窍以熄风,所以在服药50天后自感腹部满,是窍空得填之征象。于是,外而新风不能入,内而旧风不能容,则其病自愈。(《古方新用》) 谭××,男,71岁。有高血压病史十多年,因晚上起床小便,猝倒于地,昏不识人,痰涎壅盛,右侧手足偏瘫,舌苔*腻,脉象弦滑。此痰热内蕴,风阳上扰,拟清热涤痰,镇痉熄风,用涤痰汤去人参、枳实、半夏。加钩藤、菊花、牛膝、地龙、水牛角等味,服五剂痰涎减少,神志渐清。仍用原方去半夏、远志,加川贝、白芍,再服五剂,舌苔已去,脉象弦缓。后用侯氏黑散加减:*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川芎3克,菊花10克,*芩6克,防风10克,生牡蛎30克,去细辛、矾石、桂枝、干姜,加钩藤15克、白芍10克、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作汤剂服,调理半年,言语、运动恢复,能任一般轻活。(《金匮要略浅述》人民卫生出版社,) 2.狂证 邓×,男性,40岁。其弟代诉:初患感胃,纠延浃日,变症叠出,延余诊治。证见语无论次,詈骂不休,不避亲疏,口唾白沫,时刻不断,脉象浮缓,舌苔清润。余进以侯氏黑散:菊花24克,防风9克,桔梗9克,茯苓9克,当归9克,牡蛎9克,人参6克,干姜6克,桂枝6克,矾石6克,*芩6克,川芎5克,细辛3克。上药共研细末、酒服9克,日一次。 嘱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后四十日改冷服,共服六十日止。时亲朋满座,谓斯病热剧,不堪服此热药,要求易方。余加释疑,强与服之,服一次后,白沫稍减;次日更进一次,骂亦渐止。继以六神汤:茯苓15克,半夏12克,覆花12克,胆南星12克,陈皮6克,石菖蒲6克,四剂而安。可见认症既确,立志须坚,斯时倘轻信旁言,改而不用,则病必不愈矣。(《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 集页) 张有俊按:本案谵妄骂詈,却口唾白沫,苔滑润,脉浮缓,脉证合参,系属风痰上扰之候,故用本方熄风祛痰、填补镇敛,两服即见效。尔后,续以六神汤燥湿祛痰,理气和中而愈。至于本方初用温酒调服,是取其活血逐邪,继而冷服,是取药积腹中,排泄迟缓,以达到填补镇静作用。(《经方临证集要》河北人民出版社,) 3.风寒 王×,男性,37岁。因连续值夜班数周,夜间劳累着凉后,首先发现下肢关节疼痛,经针灸及服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好转。近一周来腰、腿及上肢关节肌肉疼痛加重,似乎全身均痛,周身怕凉,两腿尤甚,有如冷气吹搜两腿之感,并多次查血沉、抗“O”、类风湿因子测定均为阴性。观其苔薄白而腻,六脉弦紧,无其他阳性体征。此体虚久受风寒,虽为风寒之痹,乃以大风为患,法宜蠲痹除湿,散风活络为治,用侯氏黑散原方改为汤剂以荡之:菊花12克,白术12克,细辛5克,茯苓12克,生牡蛎30克,桔梗6克,防风10克,*参15克,明矾3克,*芩10克,当归12克,干姜6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二诊,服药四剂后,周身关节肌肉冷痛等症状已去大半。舌苔转为薄白,脉象虽弦而紧象甚微,原方又服八剂而愈。(《张仲景药法研究》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指趾麻木症 王××,女,38岁。自二个月前因着凉水后,发现双手两足指(趾)麻木疼痛,发胀,每着凉水,上述症状加重,全身倦怠,沉重不适,阴雨天上述症状亦可加重,月经正常,二便调和。既往于十年前有关节炎史,未患过其他疾病。舌苔薄白,脉象沉弦,血沉12毫米/小时,抗O及类风湿因子测定为阴性。此六月夏季因着冷水发病,八月炎暑着冷水阴雨均可使指(趾)痛麻加重,乃体虚冷夹风为患,仍试投侯氏黑散加减:菊花12克,白术10克,细辛3克,牡蛎20克,桔梗10克,防风10克,*参15克,干姜6克,川芎6克,桂枝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芩6克。二诊,上方服四剂后,上述诸症状大有好转,又服八剂,后诸症消失,但遇冷水或阴雨时,只感指(趾)轻度发酸,舌脉如前,嘱其暂避冷水,使其愈后逐渐适应,并嘱将原方再服四剂为之善后。(出处同上) 本文出自李文瑞等编著《金匮要略汤证论治》 金匮要略——栝蒌桂枝汤 金匮要略——葛根汤 金匮要略——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麻*加术汤 金匮要略——麻杏苡甘汤 金匮要略——防己*芪汤 金匮要略——桂枝附子汤 金匮要略——白术附子汤 金匮要略——甘草附子汤 金匮要略——白虎加人参汤 金匮要略——一物瓜蒂汤 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 金匮要略——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百合鸡子*汤 金匮要略——百合地*汤 金匮要略——百合洗方 金匮要略——瓜蒌牡蛎散 金匮要略——百合滑石散 金匮要略——甘草泻心汤 金匮要略——苦参汤 金匮要略——雄*散方 金匮要略——赤小豆当归散 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 金匮要略——白虎加桂枝汤 金匮要略——蜀漆散 金匮要略——牡蛎汤 金匮要略——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汤 金匮要略——柴胡桂姜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rybw/10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表寒肺热中成药,治疗感冒后久咳的特效药
- 下一篇文章: 百病主药赋主药专药特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