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作为血液由心脏通向脑和头其它部位的主要血管,它在我们喉结两侧。全身的血液都会流经这里,相较于其他主动脉,颈动脉较窄,血液有杂质时更容易堵,另外颈动脉靠近头颈部会有一个“Y型”的分叉,分叉处形成涡流,要承受更多压力,比普通血管更容易产生斑块。

重要的颈动脉

颈动脉是大脑供血最主要通道之一,位于主动脉分叉。如果用力按压,一方面颈动脉会形成压力反射,可能会导致心率减缓、血压下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脏骤停。另一方面,颈动脉被挤压过度也可能会导致栓塞,危及生命。

颈动脉常见问题:动脉硬化粥样性斑块

随着颈动脉超声的普及和大家对健康的重视,很多人都积极进行脑卒中筛查,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体检报告中或多或少会出现“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硬化”和“颈动脉狭窄”等字眼。患者最关心的就是关于“颈动脉斑块是否可以缩小或者消退”的问题。

颈动脉硬化粥样性斑块,俗称动脉硬化,占整个颈动脉病变的比例高达95%以上。

颈动脉斑块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一个人的颈动脉斑块大约从青春期开始形成,我国成年人约1/3都有颈动脉斑块,至40岁明显,到了60岁,基本上都会出现颈动脉斑块。

据中国慢病前瞻性研究一项分析显示:

约1/3的中国成年人有颈动脉斑块;

在40-49岁的年龄段中,仅有6%有斑块;

在40-49岁的年龄段中,有21%有斑块;

在50-59岁岁的年龄段中,有41%有斑块;

在70-89岁人群中,有63%存在颈动脉斑块。

高血脂人群的血液较为浓稠,血流速度较慢,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容易沉淀在血管内皮受损部位,进而启动动脉硬化的进程。高血压、高血糖人群血管内皮容易受到损伤,这为动脉硬化病变创造了机会。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导致血管内皮严重损伤。同时吸烟会造成血管收缩,从而加重动脉硬化引发的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硬化和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同样会衰老。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哪怕动脉硬化粥样性斑块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其个头较大,占据了管腔大部分空间,也会造成人体大脑供血不足,带来危险。

颈动脉斑块,是引起脑梗塞的重要原因,约2/3的脑梗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关。颈动脉是大脑重要的供血通路,如果斑块长在这里,颈动脉被堵,大脑就会缺血。没有血液供应8分钟就会损伤,出现失明、失语、半身不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脑中风!如果时间再长一些,甚至会出现脑死亡。

颈动脉硬化的故障判断:

早期颈动脉狭窄可能没有症状,而严重狭窄时可能表现为突发头晕,短时间内言语困难、眼前一过性黑蒙,一侧身体麻木等症状。

如果长期视物不清、不愿意表达、走路迟缓、总是闷闷不乐,也可能是颈动脉狭窄造成供血不足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颈动脉斑块是怎么形成的?

从严格意义来说,颈动脉斑块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于头颈部血管粥样硬化引起的一种病理改变,像所有斑块一样,其发展阶段包括:脂纹期、纤维斑块期、粥样斑块形成期、继发性病变(斑块内出血、破裂、血栓、钙化)。更通俗地讲,颈动脉血管像水管,而颈动脉斑块就是里面的水锈和污垢沉积。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一些高发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加速了这种病变速度,导致这种病理现象越来越普遍;而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抽烟、喝酒、缺乏锻炼)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实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干预,颈动脉斑块是可以逆转的。

颈动脉这样维修和保养

1、降低胆固醇水平

胆固醇是形成斑块的主要原料,没有胆固醇就没有斑块,也就不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所以要逆转斑块,首先要控制胆固醇的水平,只要胆固醇降低的幅度够大,水平够低,是可以预防或延缓斑块进展的。一项名为ASTEROID的研究,结果发现,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53%,有78%的患者斑块实现了逆转。

2、降低高危因素

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斑块的危险因素,有以上疾病的人要积极合理控制血糖、血压。将血压控制在/9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

3、生活方式干预

要想实现斑块缩小或逆转,应积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即控制饮食、改善饮食结构,要减少脂肪、胆固醇的摄入,少吃油炸、肥肉、红肉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再者就是增加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这些措施是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的有效方法。

4、应用他汀类药物

他汀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从而防止斑块的增长。当胆固醇低到一定程度时,部分患者的斑块可以缩小。如瑞旨(瑞舒伐他汀)能选择性地在肝脏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含量等来达到有效干预高胆固醇血症、降血脂的作用。有利于延缓甚至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

权威专家讲解:

干细胞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 进展

5、干细胞为颈动脉斑块的消退带来新途径!

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各种炎性因子和巨噬细胞参与了斑块的形成。不稳定斑块的内部有M1型巨噬细胞大量浸润,分泌组织金属蛋白酶、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吸引T淋巴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在斑块内聚集,易导致斑块剥脱或破裂。

干细胞可以使斑块内的M1型巨噬细胞转化为M2型,抑制炎性因子分泌,吞噬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促进斑块的稳定进而实现缩减。

这与目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干细胞通过分泌效应促进巨噬细胞的级化,使巨噬细胞M1(促炎型)向巨噬细胞M2(抗炎型)转化,进而消减炎症,发挥修复效应,这也是干细胞干预多种疾病的中心环节。此理论的提出为干细胞干预多种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为干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策略。

版权声明:本文资料来源于CCTV健康之路,潮医讲堂等,目的在于介绍生物医疗领域前沿资讯、科学普及细胞领域的相关知识及健康养生常识,仅用于分享、交流和学习,供访问者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END

山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

山东 医科大学(山东省药物研究院)、山东科金生物发展有医院(医院)共建“山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年12月30日正式被山东省科技厅批准建设,目前是山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 省级技术创新中心。

山东省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技术创新中心以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立足省情,面向多种重大疾病临床需求,集中资源重点突破,打造集干细胞基础研究、干细胞资源存储、干细胞制剂开发与临床应用为一体的产、学、研、医结合的创新及技术转化体系。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chuanshegana.com/csgrybw/10510.html